节目|十几档她综艺蜂拥而上无爆款,“姐姐”走后出了啥问题?丨行观( 三 )


文章插图

张凯丽参加《听姐说》。

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真正的女性表达,几乎成为“她综艺”的通病。例如,《姐妹们的茶话会》看似是一场输出“她价值”的谈话节目,但其中“你能接受恋人追星吗?”“买盲盒是冲动消费吗?”“你支持快乐教育还是压力教育?”仍是一些老生常谈,且无性别差异化的议题。

近日播出的《爆裂舞台》集结了吴宣仪、周洁琼等一众流量女音乐人。制片人刘薇曾在接受采访时称,这些平均 25 岁左右的女艺人很像生活中的我们,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目前来看,这个概念在男偶像群体中依然适用,“她”反而更像一种噱头。

节目|十几档她综艺蜂拥而上无爆款,“姐姐”走后出了啥问题?丨行观
文章插图

《爆裂舞台》集结了一系列女性音乐人。

在李楚悦看来,国内很早就有“女性视角”的优秀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相对而言,综艺节目容易太多了,“但这也让综艺节目必须从更开阔、更丰富的层面,理解性别议题,才能有资格将自己划入女性节目的类别。”豆包也认为,“她综艺”能够在观众中脱颖而出的很大因素是在于“情感共鸣”和“社会性话题”,而不是仅限于展示“女性嘉宾多”。“像基于《姐姐第一季》的成功,趁热打铁推出的《姐姐第二季》,节目依然是相同的人设组合,聚焦的议题也缺乏新的表达力量。”豆包表示,“她综艺”更需要清醒认知到,能够积极参与到“她话题”讨论的观众群体,绝大部分本身就会对人生、社会有思考和观察,想要“挂羊头卖狗肉”,势必会得到更加严厉的批评和反扑。

题材跟风,节目设定同质化

某一类题材走红之后,批量化跟风的作品,“扑街”的不在少数,或者说无一例外。例如《我家那闺女》热播后,《女儿们的恋爱》《婆婆和妈妈》《女儿们的男朋友》等观察类综艺相继播出。《乘风破浪的姐姐》主打了“姐姐”概念走红后,《姐姐妹妹的武馆》《姐妹们的茶话会》《姐妹俱乐部》《听姐说》等一众“姐”系综艺纷至沓来,但“姐”对于女性的价值定义却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今,“她综艺”又瞄上了音乐题材,近期播出的《黑怕女孩》《爆裂舞台》,都是以女性作为表达与包装的音乐综艺。

节目|十几档她综艺蜂拥而上无爆款,“姐姐”走后出了啥问题?丨行观
文章插图

曾轶可参加《黑怕女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视频内容创新研发学者冷凇表示,数量井喷之下,“她综艺”的创作开发也逐渐暴露出问题。其中,题材和内容的同质化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且主要集中在选秀和情感观察类节目。“有些情感类观察类节目不仅嘉宾阵容出现重合,光是节目名字就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在冷凇看来,“她综艺”的创作难度,是要应对新媒体受众,特别是女性观众频繁变化的审美取向和兴趣趋势。豆包则认为,很多节目制作方为了赶浪潮,都没有用心研发新的节目创意,“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我们综艺市场一个急需改变的‘坏习惯’。”

节目|十几档她综艺蜂拥而上无爆款,“姐姐”走后出了啥问题?丨行观
文章插图

《姐妹们的茶话会》讨论的选题未有独特视角。

——未来发展——

“她综艺”的热潮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下去。当下女性面临的各方压力,无论是亲情、爱情、闺蜜情,还是职场、创业、理财、三胎、抗衰老、健康美容、亲子教育等,都是亟待开发的创作资源。但如何能打破“她综艺”当下的颓势,再涌现出下一档《乘风破浪的姐姐》,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社会时事提供灵感,奥运会女运动员可挖掘

豆包:想要做好“她综艺”,我认为首先要有丰满的人物画像。要么嘉宾足够有个人特色,要么节目组能充分挖掘她的人物特点,否则千篇一律的人设,没有必要重复拿出来消费。其次,要有鲜明的观点,或者足够吸引大范围讨论的议题。

“她综艺”未来会怎么发展,真的不好说。综艺市场还是追着热点的,现在“她综艺”有过几次翻船之后,肯定会对投资决策有所影响。另一方面,演艺圈比较有特色的女艺人都已经出现过了,不确定能否挖掘新的代表人物。但是,社会时事也不断给这个命题贡献新的素材和灵感,比如奥运会中的女运动员。

除了女性自我讨论也应把男性观点纳入

李楚悦:“她综艺”最重要的,是关心真正具有公共性的女性议题,展现出不是“女消费者”而是“女性群体”的共同价值观。现在“她综艺”的“她”指 的更多是女性消费者。如果只把有消费意愿与能力的“女消费者”作为节目受众,那么“她综艺”强行把自己标榜为与当代女性产生共鸣的节目,是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达成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