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


①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②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③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④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⑤疑则举而归之于仁
⑥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以忠厚为本施行刑赏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

想,说理透彻,结构严谨 。
B.《书》认为有疑问的罪行可以从轻处罚,有疑问的功德可以从重奖赏,这个观点表
现出了刑赏忠厚之意 。
C.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一个残忍的人了 。所以,在作者
看来,仁慈是可以多一些的,但义法是不可以多施加的 。
D.作者在文中列举“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尧是一个仁慈的人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4分)
②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2分)
③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4分)
答案:
9.D 10.A 11.C 12.D
13.(1)①有人做了一件好事,紧接着奖赏他,又紧接着来赞美他,以此让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鼓励他坚持到底 。(重点字词“善”“从而”“所以”“乐”)
②与其错杀没有罪过的人,宁可犯不合常法的过失 。(重点“与其……宁”“失”“不经”)
③用刀锯处罚人,这样处罚的威力只对受这种刑罚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 。(重点“刑”、状语后置句式、“是”)
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 。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 。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 。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 。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 。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 。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
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 。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 。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 。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 。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 。”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 。”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 。”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