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 )
《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 。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 。”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 。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 。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 。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 。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 。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 。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 。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 。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 。”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 。《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 。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