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译文
《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癸酉七月二十八日 , 出都为五台游 。越八月初四日 , 抵阜平南关 。山自唐县来 , 至唐河始密 , 至黄葵渐开 , 势不甚穹窿矣 。从阜平西南过石梁 , 西北诸峰复嵱枞起 。循溪左北行八里 , 小溪自西来注 , 乃舍大溪 , 溯西溪北转 , 山峡渐束 。又七里 , 饭于太子铺 。北行十五里 , 溪声忽至 。回顾右崖 , 石壁数十仞 , 中坳如削瓜直下 。上亦有坳 , 乃瀑布所从溢者 , 今天旱无瀑 , 瀑痕犹在削坳间 。离涧二三尺 , 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 , 下遂成流 。再上 , 逾鞍子岭 。岭上四眺 , 北坞颇开 , 东北、西北 , 高峰对峙 , 俱如仙掌插天 , 惟直北一隙少杀 。复有远山横其外 , 即龙泉关也 , 去此尚四十里 。岭下有水从西南来 , 初随之北行 , 已而溪从东峡中去 。复逾一小岭 , 则大溪从西北来 , 其势甚壮 , 亦从东南峡中去 , 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 。余初过阜平 , 舍大溪而西 , 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 , 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 , 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 , 大溪则出自龙泉者 。溪有石梁曰万年 , 过之 , 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 。十里 , 逼峰下 , 为小山所掩 , 反不睹嶙峋之势 。转北行 , 向所望东北高峰 , 瞻之愈出 , 趋之愈近 , 峭削之姿 , 遥遥逐人 , 二十里之间 , 劳于应接 。是峰名五岩寨 , 又名吴王寨 , 有老僧庐其上 。已而东北峰下 , 溪流溢出 , 与龙泉大溪会 , 土人构石梁于上 , 非龙关道所经 。从桥左北行八里 , 时遇崩崖矗立溪上 。又二里 , 重城当隘口 , 为龙泉关 。
【《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译文】【注释】①癸酉:崇祯六年 , 1633年 。②石梁:石桥 。③嵱枞(yōng sǒng):上下众多的样子 。④杀:减少 , 收束 。
译文:
癸酉年 七月二十八日从都城出发去游览五台山 。到八月初四日 , 来到阜平县南关 。山从唐县伸来 , 延伸到唐河开始密集 , 到黄葵又渐渐敞开 , 山势不太高大 。从阜平县往西南走过石桥 , 西北众多的山峰#from 本文来自 , 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又高低起伏地耸起来 。沿着溪流左岸往北行八里 , 有条小溪从西边流来注入 , 于是离开大溪 , 溯西边的小溪往北转 , 山谷渐渐狭窄 。又走了七里 , 在太子铺吃饭 。往北行十五里 , 忽然听到溪流声 。回头看右边的山崖 , 数十丈高的石壁 , 中间的坳像削瓜一样的直直下去 。崖上面也有坳 , 是瀑布所流经的地方 , 今年天旱没有水 , 但瀑布冲泻的痕迹仍留在削坳之间 。离涧底二三尺 , 泉水从坳间的小孔中泛滥而出 , 往下汇成溪流 。再往上走 , 越过鞍子岭 。在岭上眺望四周 , 北面的山坞比较开阔 , 东北、西北 , 高峰对峙 , 山峰都像直插云天的仙人巨掌 , 只有正北的一隙山坞稍微差一些 。再远处还有山横贯在群峰之外 , 那就是龙泉关 , 距离这里还有四十里 。岭下有股从西南流来的溪水 , 我开始顺着溪水往北走 , 不久溪水从东边峡谷中流走 。我又翻过一座小岭 , 就有一条从西北流来的大溪 , 水势很壮观 , 也是从东南峡谷中流走 , 想来应该是和西南流来的小溪汇合 , 然后流出阜平县北 。我当初经过阜平县时 , 离开大溪往西走 , 以为西边的溪流是龙泉关流来的 , 没有想到溪水却是出自鞍子岭坳壁 , 我翻过岭后又与大溪的上游相遇 , 大溪才是从龙泉关流出的 。溪流上的石桥名万年 , 过了桥 , 溯溪流 , 遥望着西北的高峰奔赶 。行十里 , 走近高峰下 , 峰被小山掩映 , 反而看不见那山石重叠、高低不平的气势 。转朝北走 , 刚才所看到东北边的高峰 , 越看越突出 , 趋之越近 , 那高峻陡峭的形态 , 像远远地追随人而来似的 , 二十里路程之间 , 都忙于观赏应接 。这座峰名五岩寨 , 又名吴王寨 , 有个老僧人在峰上居住 。不久来到东北边的高峰下 , 溪水往外流淌 , 和龙泉关流来的大溪会合 , 当地人在溪上搭有石桥 , 但不是去龙泉关要过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