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及译文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及翻译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及译文】原文: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於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
译文:
春天,鲁隐公要到棠地去观看渔人捕鱼 。臧僖伯劝阻说:“凡是物品够不上用来演习祭祀和军事这样的大事的,它的材料够不上用来制作祭器和兵器的,国君就不去经办它 。国君是引导百姓遵守礼仪法度和器物体制的人 。所以演习祭祀、军事等大事来衡量礼仪#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法度叫做“轨”,选取材料来表明祭器、兵器等器物的体制叫做“物” 。事情不合于法度,器物不合于体制,就是政治紊乱 。紊乱的政治不断推行,这就是国家败亡的原因 。因此,春、夏,秋、冬四季狩猎仪式的举行,都是为了在农闲时演习军事 。每三年还要大演习一次,演习完毕,进入国都时要整顿队伍,回来后还要告祭宗庙,犒赏臣下,计算猎获 。队伍的旌旗车服等仪仗要显示文采,明确贵贱,辨别等级,排列长幼,这都是为了演习军队的威武和礼仪 。鸟兽的肉上不了祭器的,它们的皮革、牙齿、骨角、毛羽上不了兵器的,国君就不去射它们,这是古代的制度 。至于象山林河流水泽的出产,日常器物所用的材料,那是从事贱役的小臣的事,是主管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所要过问的 。”
隐公说:“我准备视察一下边境 。”于是隐公便往棠地,让渔人摆下渔具捕鱼,供他观赏 。僖伯声称有病,没有陪同前往 。《春秋》记载:“公矢鱼于棠”,指出隐公的行动不合于礼制,而且说明是在远离国都的棠这个地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