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送丁琰序》原文及译文
曾巩《送丁琰序》原文及翻译
曾巩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原文: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
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 。”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 。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 。于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
译文: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 。这是不言而喻的了 。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其中具有道德而美名四处传扬的,不过有几个人 。这几个人,不仅仅是当个太守或县令就到顶了 。除去这几个人,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 。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人,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不贤官吏) 。各个郡守县令由于犯下不恪尽职守的罪过,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一个接一个地被外放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 。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今 。这是天子和大臣爱国家、爱百姓而重视太守和县令的心意.可以称得上达到极点了 。可诏书虽然下达,荐举的人到最后却没听说真有谁 。只是县令有的按#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照原来的制度来荐举,不全是根据做官时间的长短而任命 。每回举荐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他那才干品行(才质行为)确能胜任的人.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举荐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 。从他那里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可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还是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