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原文及译文( 二 )


我年轻时从考中进士到相关部门(任职),为作诗写赋而学习,以之备战科举考试,总共考了三次而得第 。同读书人相识的很多,所以常常(有人)能说起我的名字,而且又因为跟我交往的人偏爱我的私心,有的人过分称赞我的文字 。所以使先生听到我的虚名,而且想见识我所写的文章,原因就是这样吧 。
我从小孤苦贫穷,贪图薪水官职来供养母亲,没有空闲跟从老师极力钻研经籍,来(全面)学习圣人留传的学业 。而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随世俗写所谓的时文的原因,都是钻研经书传文,移此种说法相并到另一种说法,(自己)认为(所写的文章)轻薄,不朴实,恐怕不被时人所取悦,没有高超出众像古人这样自立(一家之言)的内容 。但是相关部门过采,多次因为先生夸赞读书人 。等到中进士以来,从以前所写文章的不足来适合有司的举荐并且担当长者的了解,这才大大改进了我所写的文章,差不多可以在世上立足 。但是(我)言语出格因而招致罪至,学业成但是身心受辱,为彼就能获誉,为此就要受祸,这就是明显的后效 。
那些时文虽然说浮巧,然而它们写得成功,也不容易 。我的本性不喜欢但勉强去写文章,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先辈(乐秀才)少年志盛,正想在世上取得荣誉,那么不如顺从时俗 。天圣年间,皇上下诏书,申敕(命令)学者摒弃浮华,这以后文风(有)大改变 。现在的读书人所写的文章,文雅适当有两汉(西汉东汉)的文风了 。先辈(乐秀才)去学习它,不过只是顺应时俗取得荣誉而已,假若那些最好的文章,这是同两汉时期读书人的文章价值高度相等的 。像我这样的人,这以前所写的文章已经不值得学,这以后所写的文章太谨慎不能学,因此我犹豫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因为这个原因 。
在《易经》的《困》篇中有这样的话:“有的话不诚实 。”说那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 。现在(我的处境)可以说困厄了,怎么值得被先生所取信呢?惭愧先生的信既多且殷切,我不敢不回复 。恳请先生体察(我的心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