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译文(四)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四)
宋史
宋史
【原】道过金陵 , 见王安石 , 曰:“大兵大狱 , 汉、唐灭亡之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 , 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 , 连年不解 , 东南数起大狱 , 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 , 安石在外 , 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 , 在外则不言 , 事君之常礼耳 。上所以待公者 , 非常礼 , 公所以待上者 , 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 。”又曰:“出在安石口 , 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 , 杀一不辜 , 得天下弗为 , 乃可 。”轼戏曰:“今之君子 , 争减半年磨勘 , 虽杀人亦为之 。”安石笑而不言 。
【译】苏轼路过金陵 , 见到王安石 , 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 , 是汉、唐灭亡的预兆 。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 , 正要改变这些 。现在对夏用兵 , 连年不停 , 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 , 你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 , 我王安石在外地 , 怎么敢说?”苏轼说:“在朝廷就说话 , 在外地就不说 , 这是服事君王的礼节 。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 , 你对待皇上 , 难道可以用常礼?”王安石厉声说:“我王安石要讲 。”又说:“话出在我王安石的口 , 进了你苏子瞻的耳朵 。”又说:“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义的事 , 杀一个无罪的人 , 即使得到天下也不能这样做 , 终可以算是好人 。”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君子们 , 争着减少半年的磨勘期 , 即使杀人也能做出来 。”王安石笑着不说话 。
【原】至常 , 神宗崩 , 哲宗立 , 复朝奉郎、知登州 , 召为礼部郎中 。轼旧善司马光、章敦 。时#from 本文来自 , 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光为门下侍郎 , 敦知枢密院 , 二人不相合 , 敦每以谑侮困光 , 光苦之 。轼谓敦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 。昔许靖以虚名无实 , 见鄙于蜀先主 , 法正曰:‘靖之浮誉 , 播流四海 , 若不加礼 , 必以贱贤为累’ 。先主纳之 , 乃以靖为司徒 。许靖且不可慢 , 况君实乎?”敦以为然 , 光赖以少安 。
【译】苏轼到常州 , 神宗去世 , 哲宗即位 , 授朝奉郎、登州知州 , 召他做礼部郎中 。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敦友善 。当时司马光任门下侍郎 , 章敦任枢密使 , 两个人意见不合 , 章敦常常用戏弄侮辱来为难司马光 , 司马光为此苦恼 。苏轼对章敦说:“司马君实在当前名望很重 。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 , 被蜀先主所鄙视 , 法正说:‘许靖的虚名 , 传播天下 , 如果不加礼遇 , 必然会被当作看轻贤人 。’先主接纳了 , 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 。许靖尚且不可慢待 , 何况司马君实呢?” 章敦认为对 , 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