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译文(一)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一)
宋史
宋史
【原】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
【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
【原】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
【译】服母丧 。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 。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 。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 。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 。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 。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
【原】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
【译】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