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歌圩节”的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 。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 。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 。如今,三月三节日已变成了一个举行盛大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
江南地区的汉族,特别是洞庭湖区的人民还保留着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地菜又称芥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据说,吃了地菜煮的鸡蛋有去风湿,强身健体之功效 。难怪在七仙湖区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吃了地菜煮鸡蛋,鹅卵石头踩得烂”的说法 。他们除了用地菜煮鸡蛋、煎水当茶饮外,还把地菜用开水烫过之后当菜肴呢 。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节 。春食地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
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 。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
古时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还要到河边去野餐 。有的将酒杯投入缓水中,让酒杯随流而下,下游不远处等候的人则将酒杯从水中拾起,然后一饮而尽,这叫“曲水流觞”;有的将煮熟的禽蛋,投入水中,像酒杯那样在水中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们则将禽蛋从水中取出,然后剥而食之,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则将红枣投入水池中,然后照禽蛋的方式那样将红枣拾食,这叫“曲水浮绛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