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歌圩节”的由来( 二 )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关于歌圩#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 。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 。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 。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
【农历三月三“歌圩节”的由来】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台湾府志》)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