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名师教学实录|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平日里不是埋头工作,就是忙于家务,根本无暇驻足回首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曾思考自己前方的目标在哪里 。
学校赠送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其实放在书桌前好久,都未翻过 。有一天,百无聊赖,随便翻翻,这一翻,便碰到了刘可钦老师 。嘿嘿,夸张地说,触动了我的心灵,拨动了我的心弦 。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 。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 。
所以看到刘老师的"常态"二字,我就来了兴趣 。我想,常态课不正是我们一线普通老师每天所经历的课堂吗?怎么和名师挂上号了呢?
带着疑虑,细读起来 。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
但所有听过刘老师课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似品绿茶,余香萦绕 。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 。
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
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
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
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 。
于是,我找了更多关于刘老师的专着,边看边想 。下面便是我阅读刘可钦时的一些零星思考 。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
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 。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 。为了给学生多一些探索、猜测、思考的空间,她总是有意识地淡化自己"教"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智慧地藏在幕后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课堂景观: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生活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学习投入了那么多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诱人 。课堂,成为师生共赴的心灵之约 。无论是上课还是评课,刘老师关注的都是: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她凭借"朴实无华的教学"将主体教育的核心诠释得淋漓尽致 。
推荐阅读
- 祝福语|好友结婚登记祝福短信
- 祝福语|结婚登记祝福语简短上档次贺词
- 祝福语|祝福新人登记结婚的话
- 乔布斯传记读后感
- 培根笔记读后感800字
- 培根笔记读后感
- 名人传记读后感300字
-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 名人传记读后感100字
- 满井游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