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据说不错(当然在看完之后,我觉得确实不错) 。它是费孝通先生的一篇博士论文 。作为论文,由于受其自身体裁的限制,学术性的内容会多一些,因而便显得枯燥 。其实,在一开始,我对它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在读过两三章之后,发现它真的很不错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


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人们可以根据当地人所占土地的自然条件大致推论出村里人的职业 。而恰好,该村中的外来户全部从事着特殊职业,当然,他们没有土地 。

另外,有着交通优势的开弦弓村并不仅仅发展农业,它的工业尤其是蚕丝业,在当地乡村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近些年先进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该地区的传统蚕丝业逐渐衰落 。

从这个篇章中,我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但更不能脱离整个社会或者世界 。开弦弓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在整个村庄的规划中,并没有一个可以将人们集中起来进行公共活动的专用场所 。不过,在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该村庄的内部联系紧密起来,一些公共机构的建立正是社区生活变化的体现 。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它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扮演着保证亲族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纽带的角色 。“家族”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家”的亲属关系的扩展 。而“家”的规模大小是有两股对立的力量的平衡而取决的 。一股要结合在一起的力量,另一股要分散的力量 。这两种力量导致的亲属关系的扩展恰恰是通过姻亲关系来实现的 。在这个村庄里,婚姻是一个非常正式而又严格的问题 。这里的人们的婚姻之事严格按照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因而这里不存在求婚的说法 。子女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父母定下了婚事,婚姻自由是不存在的 。而且这里的人们习惯上讲究“亲上加亲”,因而表亲间联姻现象很是普遍 。因为婚姻在这里的主要作用就是绵续家世及促进家族的发展 。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婚姻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 。人们对于妇女的要求有很多,而且过分重视“香火”问题 。这更是造成了“小媳妇”现象的存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