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陈根:新冠病毒根除和共存,人类要走向怎样的未来?


基因 陈根:新冠病毒根除和共存,人类要走向怎样的未来?
文章图片

基因 陈根:新冠病毒根除和共存,人类要走向怎样的未来?

文/陈根
从疫情暴发到疫苗问世 , 再到疫情二次上行局部暴发 , 防疫进入常态化 。 根据WHO数据显示 , 截至2021年8月12日 , 全球累计确诊人数累计超过约2.04亿 , 死亡人数超432万 , 全球接种疫苗数44.2亿 。 关于新冠病毒的数据几乎已经让每个人都觉得麻木 , 然而 , 疫情却依旧没有减缓的趋势 。
人类社会与新冠病毒仍在胶着地抗争着 。 事实上 , 除了大人口的感染、死亡外 , 新冠肺炎造成的经济损失、贫困、失业、疾病、暴力等 , 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伤害 , 更加不可估量 。 新冠病毒对全球的影响 , 甚至不亚于一个世界级的战争 。 面对全世界不断燎原的新冠疫情 , 何时才能结束人们悬在心口的顾忌 。
新冠病毒无法被根除
就新冠疫情的走向而言 , 7月 , 顶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就曾发表观点文章进行探讨 。 文章中  , 研究人员给出了新冠疫情的四种走向——永久根除(eradication)病毒、区域性消除(elimination)疾病、与新冠病毒共存(cohabitation)以及疫情始终如大火一般传播(conflagration) 。
其中 , 永久根除意味着 , 我们需要将新冠病毒疾病的全球流行率永远降至零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 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所诱导的群体免疫是必经之路 , 而且两者带来的免疫力必须高度、持久有效 , 且能够防止二次传播与重复感染 , 还要能够抵御当下和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变株 。
然而 , 现实也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 作为一种RNA病毒 , 新冠病毒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变异 。 从变异株阿尔法到贝塔 , 再到伽玛和德尔塔 , 每次变异 , 新冠病毒都携带着更强的传播力 。 当前 , 变异毒株德尔塔正在攻破各个国家的防线 , 攻破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等其他国家的防线 , 而其更是在攻破公共卫生防控防线后 , 开始挑战疫苗防线 。
德尔塔毒株传播力强、潜伏期短、病毒载量高 。 其传播力比2020年末在英国发现的传染性极高的Alpha毒株还要高出60%;德尔塔毒株在暴露后4天就能被检测到 , 而原始毒株在暴露后被检测到的平均时间是6天;德尔塔毒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也比原始毒株感染者最多高了1260倍 。
更严重的是 , 当德尔塔毒株在全球不断造成感染时 , 新兴的拉姆达毒株又引来新一波的关注 。 目前 , 拉姆达已蔓延至全球 41个国家和地区 。 英格兰公共卫生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 除南美地区外 , 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以色列、英国和津巴布韦等欧美多国家均报告了拉姆达毒株的感染病例 。
在秘鲁 , 现已有超过90%的感染病例与拉姆达相关 , 而该国人均新冠死亡率已飙升至世界第一 。 在邻国智利 , 则有超过31%的样本同拉姆达相关 。 而在过去两个月中 , 拉姆达更是成为秘鲁、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乌拉圭、巴拉圭等南美多国主要流行的新冠毒株之一 。
因此在6月14日 , WHO将拉姆达变种列为“关注变种VOI” , 即已经在多国发现 , 可以引起社区传播 , 需要进一步的监控的变异毒株 。 如果被列为“关注变种”的变异病毒传播进一步加快 , 会被世卫组织升级为“需要关注”(VOC)的变异病毒 。
已有研究现实 , 拉姆达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 并对COVID-19疫苗更有抵抗力 。 尽管目前WHO仅将其归类为待观察突变株 , 但已经有不少传染病专家强调拉姆达突变株具有很强的潜力在未来引发新的大规模流行 , 应当做好应对准备 。
事实上 , 仅从病毒突变的角度来看永久根除病毒几乎是不可能的 。 1988年 , 31岁的生物学家理查德·伦斯基(Richard Lenski)在加州做了一项著名的实验 。 他将常见的大肠杆菌分装到12个不同的三角瓶里 , 每个三角瓶里都装有同样的培养液 , 都放置在37度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
其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发现:首先 ,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 突变产生的效益会逐渐减少;其次 , 细菌永远不会停下进化的脚步 , 细菌对自身的修补存在无限种可能 , 即便是在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 , 人类都很难看到细菌的进化极限;最后 , 大肠杆菌存在积累特定的突变 , 再出现一个罕见而关键的新突变 , 让整个种群的能力产生飞跃的可能 。
这对于今天预测新冠病毒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 新冠病毒培养的条件不是在三角瓶中 , 而是在数千万 , 乃至数亿的人类体内 。 它们在未来的数月、数年 , 乃至数十年里 , 还将不断发生突变 。 或许 , 德尔塔和拉姆达毒株 , 才刚刚掀开新冠变种的序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