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三部曲|《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着作 , 它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着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 。在此书中 , 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他对孩子的爱 , 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 , 或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 , 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较大的教育观点是“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 , 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 。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 。”

书中提到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 , 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 , 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去 , 而这个时候 , 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脸” 。而在我们所熟悉的校园中 , 最常见到的是学生们毕恭毕敬的向老师们问好 , 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很认真的完成 , 但是孩子们生活的并不快乐 , 他们没有机会和老师推心置腹的交谈 , 老师们不了解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受 , 老师们只是按照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实施自己的班级管理 , 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种桎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 , 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渗透 , 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  , 他认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

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

第一 , 老师换位思考 , 架起桥梁

通过转换视角和地位来思考问题 , 凡事先问一下如果我是学生会怎么样 , 体验一下学生的感受 , 领悟对方的思想与情感 。教师与学生说话不能居高临下 , 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 。只要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与交往时多点设身处地 , 多点体验对方感受 , 就更能接近他们的思想、感情 , 产生更多的共鸣 。

第二 , 全面了解学生 , 缩短距离

在与家长接触中可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家庭教育情况等 ,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 , 为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教师与学生交往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要全神贯注 , 耐心听取学生话语的意义 , 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会不会听 , 能不能听 , 直接决定着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 决定着学生对老师的反应 。实践证明 , 教师只有认真倾听 , 准确把握学生话语的意义 , 才能适时并能针对性地进行反馈 , 从而促进师生间互动和意义的生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