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读《如果这是宋史》有感


这是断断续续花了差不多半年才看完的书,当然是利用上班路上,睡前,等车碎片时间通过PSP看的电子书 。这也是继《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看的又一网络说史系列,读完感觉意犹未尽,虽然没有读明史那般一直追着,但读来也很有代入感,一点没觉得枯燥琐碎,兴致盎然 。

说到历史,其实很惭愧,中学课本上讲宋朝和明朝也就2页纸,宋朝就是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然后檀渊之盟,然后就是王安石变法,至于南宋,除了将岳飞好像就没有了,后面都是将宋朝的经济大发展出现了纸币交子,然后就是文化艺术,所谓宋四家和唐宋八大家 。明史就更简单了,除了朱元璋开国,就是靖难之役,然后就是太监东厂西厂了吧,这些还是拜看电视剧所赐 。

下面随便谈谈看完宋史的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直记得历史老师讲起宋朝,就是一脸愤怒,说宋朝的皇帝是一代比一代懦弱 。读完宋史,真的很不以为然 。宋朝,真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 。赵匡胤,也不是以前那种赳赳武夫的印象,他应该是英武神气,雄才大略的人,而且难得是坚韧宽容,只可惜死的太突然太可惜了 。如果没有灯影斧烛,也许可以收复燕云,压制契丹,恢复到汉唐疆域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

宋朝吸取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纷乱闹剧的教训,崇尚以文制武,文人的地位相对较高 。很多军职都是出身于读书人,是另外一种的儒将风流,比如范仲淹和韩琦 。可惜客观上也造就了宋朝尤其是北宋缺乏名将 。加之檀渊之盟后和契丹百余年和平,只有西北边和西夏战事不断,客观上造就了北宋第一军力,西军的威名,而范仲淹和韩琦正是西军的代表 。

北宋是文人的天堂,北宋的名臣辈出,皇帝基本不专制,而且不仅不杀言官,基本也不杀大臣,无非是贬官外放 。宰相大臣虽然经常换,但基本都很爱惜自己的名誉,宁愿去职贬官也绝不妥协退让 。所以北宋的名臣们经常外放,返京,又外放再返京 。()甚至有君子和小人之争,其实不过是朋党之争 。

说说范仲淹,号称为两宋三百年第一人,初中读《岳阳楼记》,一直很感动,一个忠君爱国,优以天下的人,文臣的楷模,怎样的历练造就了他那颗始终忧国忧民的心 。范仲淹的成名不仅在于他那份忧以天下的心,更在于他所作所为,在西军边陲,他修边寨,筑城堡,稳扎稳打,保境安民,在朝堂,他据理力争,不屈不挠 。是一份份业绩衬出他的忠君爱国,拳拳之心,印证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 。

再说说王安石,我们的拗相公,王安石变法,怎么都绕不开的话题 。原来王安石变法的很多项新法其实以前就有过,并不是他首创 。变法的目的其实就是富国强兵,收复燕云,变法的效果其实还不错 。虽然问题也很多,但没有激起民变,也充实了国库,收复了河遑之地 。王安石的品行更是没得挑,清廉高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