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5000字|《论语》读后感2000字( 二 )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 。孔子在这里发出自己的不满,发出自己的呻吟,“还老百姓们一个和平安全的生活” 。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 。“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 。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

作为学生,我们应懂得“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对所有事情一知半解,不懂装懂 。”我们应该熟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话,我们差不多都会说,可是我们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个,那就“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吧 。

我觉得孔子是个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

如,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何者为尊,有权者为尊,何者为贵,有钱者为贵 。既无权又无权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贱了 。所以饭店的服务生见了经理难免唯唯诺诺,门卫见了大款总要点头哈腰 。像子路这样,穿着破布袍子和有钱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实在难得 。

要我看,尊卑贵贱虽然是一种事实,但却是最不合理的地方 。在上天的眼里,人都是平等的,每个的生的时候,没有唅着金子出生的,死的时候,上帝也不会为大款高官派专车 。所以在上帝的眼里人并没有贵贱之分。我们人类号称是万物之灵,其实从亿万年的眼光看,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宇宙中可怜的过客?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有这样石火电光中论尊卑贵贱,有什么意义?

所谓的尊卑贵贱都是以势力的眼光看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干什么,能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认有很大的命运因素 。所谓富贵莫强求是也 。但是从人性上来看,就是众生平等,没有贵贱区别 。可是现实世界,毕竟是一个尊卑的世界 。这也是个事实 。陶渊明当县令要接见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隐居了,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学 。多少有点消极逃避的味道 。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来隐居,又不卑不亢的与权贵交往,这样的境界要更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