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 , 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 , 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 , 令我耳目一新 , 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 , 又不乏孩子的偏激 , 既睿智幽默 , 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 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 , 简直是五光十色 , 丰富多彩 , 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 , 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 , 也大多是来去匆匆 , 蜻蜓点水 , 从来无法尽兴 , 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 , 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 , 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 , 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 , 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 , 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 , 不足为奇 , 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 , 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 。……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 , 只要满十四岁了 , 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 。但是 , 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 , 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 , 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 , 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 , 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 , 永远不能得到尊重 , 永远只能选择服从 。难道在中国人眼里 , 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 , 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 , 我又发现了一点 , 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 , “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 , 真是可笑 , 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 , 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 , 也需要平等的对待 , 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 , 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