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四 )



龙应台的《目送》 , 写的还是太伤感了 。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 就是眼看着这个自己深爱的孩子越走越远 , 而且他的背影告诉你 , 不必追 。

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的付出 , 孩子走远了 , 又觉得无限荒凉和凄然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 , 在我们的心里 , 没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 , 他们对我们的付出 , 对我们的爱 , 我们其实全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我们也愿意用最大的爱去回报 , 只是 , 请允许我用自己的方式 。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来让我的妈妈过上相对充裕的生活 , 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质 , 这样我会得到一种莫大的快乐和满足;但我不愿意听她唠叨一分钟 , 我觉得这不是不爱 , 只是因为我们不是能在语言交流上取得愉悦的人 。如果说她在说 , 我在听 , 我不违心的告诉你 , 那仅仅是出于礼貌和孝敬 。

当然 , 我觉得龙应台和安德烈 , 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

比如说 , 龙应台从政 。我是有点很难理解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 , 世界 , 国家 , 民族 , 公平 , 自由 , 正义 , 很像是政治家们在探讨议论人类的发展 , 时局的走向;这跟我看《傅雷家书》的感觉不太一样 。我想对龙应台来说这可能是职业习惯思维定势 , 但对安德烈来说 , 他只是个人主义的自由惯了的年轻人 , 有几分热情 , 几分牵强 , 就很难说清了 。

比如说 , 也有安德烈的原因 。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 , 而且长时间不在身边 , 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 , 十几岁周游了半个世界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是独立、自由、无忧而任性的人 。他会放纵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 , 比如说朋友、音乐、足球、啤酒 , 而不愿意拿一点点时间来敷衍任何人 。

我不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 , 他们是否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 消除了心灵上的隔离;还是只是一个母亲一次有些痴心有些偏执的努力 , 其实在我的心里 , 我觉得可能没有 。

要随时间去的东西 , 即使你追忆的再辛[1][2]下一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