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行孝为先|《百恶孝为先》读后感

《百恶孝为先》读后感

――――与Q友子非鱼兄商榷

二个月前,Q友子非鱼兄向在下示其大作,希望在下有所发挥,在下应诺 。今持续四年多的撰稿工作基本完成,故可分出精力,实践前言,乃虔诚恭敬研读、详考子非鱼所示《百恶孝为先》,感慨良深,兹敬为长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商榷于子非鱼兄,并与所有有缘共享 。

一、孝的内涵

今天中国大陆支持儒家文化和“孝道”的人们,以及形形色色“反孝”、“反儒”、“反孔”的人们对于“孝”,必须关注儒家原典中关于“孝”的非常关键,但不太为人提及的内涵,兹举如下数段:

《礼记·祭义第二十四》说:“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 。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 。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 。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 。养可能也,敬为难 。敬可能也,安为难 。安可能也,卒为难 。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这是立足于天然亲情伦理关系上,说明为人子女者若偏执以物质经济来供养父母,仅是孝道中表面化的、非常低水平的表现 。要做到为人做事,一生行为功过“不遗父母恶名”、“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才是个人私德的终极 。甚至于《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则是努力为社会历史作出贡献,以造福社会的成就和荣誉,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道的圆满 。这就是基于传统孝道的原典儒家人生价值观 。

在社会公德方面讲求诚信,“朋友不信,非孝也”春秋时中小型诸侯国在抵抗侵略中通常全民动员,所有的适龄男性,皆要投身卫国战争,所以“战阵无勇,非孝也 。”春秋时,还认识到资源保护的“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

《礼记·祭统第二十五》:“孝者,畜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必须注意的是,孝顺、孝顺,是“顺于道”而孝,其原典本义不是盲目顺从于父母、国君 。自然的规则称“天道”、社会生活的规范称“人道” 。伦,道理 。自然的规律称天伦,社会生活的规则称人伦 。顺应自然规则,尽到做人的社会本位职责,而得到的和谐的生活,称“天伦之乐” 。《孝经》记载曾参问孔子说:“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回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是孔子反对后世人所批判的愚孝的真实证据 。所谓“争”就是坚持真理、正义 。坚持真理、正义,就是“顺于道”不至于陷亲不义,而悖逆了伦理道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