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乐|《醉翁亭记》中的“乐”
《醉翁亭记》中的“乐”
甘肃 通渭 ●马江元
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10处连用“乐”字 。可以说,这篇全文是由“乐”字统领全篇思想的 。作者要表达的政治思想,全部包含在“乐”的深处 。文章中“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步步深化,形成一个“乐”的极致,吸引着读者循“乐”而进 。细品其乐,表现在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定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基础;滁州极富乐趣的胜境,提供了太守“乐”此不疲的自然条件;滁州百姓丰衣足食,是太守安“乐”陶醉的社会原因 。
关键词:醉翁亭记;进取;“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 。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 。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
一、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 。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心情 。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 。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曾经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 。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 。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 。”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 。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 。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
二、滁州极富乐趣的优美景色,提供了作者”乐”此不疲的客观环境
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 。作者在《醉翁亭记》里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丽,树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道出了“乐”此不疲的缘故 。然后,作者把景物放到变化的时间里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天的朝暮变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