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二 )


在我个人看来,信息性社会影响出现在我们存有疑惑和未知的时候,即便有时它并不能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但是无论如何它也只是一种寻求真相的本能导致的,更多是出于我们内心的渴求 。规范性信息影响却不然 。我们收到规范性信息影响多数是在不情不愿的情况下 。比如班级提出去聚餐,由于个人原因身体不舒服不太想去,但是碍于同学情面难以推脱,还是会勉强出席 。类似这些学校内的情况虽然还事小,但是放在其他地方或者其他方面,便不一定了 。比如军队的残暴作风,有时会让平时斯文的人变得狂暴;比如我们常见的“见死不救”、“见倒不扶”,除了责任分散效应之外,也有从众的原因 。
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了几个从众实验,揭示了我们实际上会因为他人的观点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其中之一就是谢里夫的“似动实验”.实验中被试者要求坐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在稍远处有一个小光点,起初光点并没有异常,之后它开始不规则地移动直到消失 。此时,实验人员要求被试猜测光点移动的距离 。当你一个人重复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会得出自己的猜测数据,这些数据会有一个平均值 。但是之后实验又增加了几名被试,这些被试其实是心理实验中的同谋者,他们做完实验后会给出一个比被试低得多的估计值 。如此重复之后,被试明显地改变了自己的估计值 。另一个是线段实验,一组被试中只有一个是真实被试,其他都是实验的同谋者,实验者给出一个标准线段,再给出三条长短不一的线段,询问在场的人哪一条跟标准线段一样长 。在单独进行实验时,每个人都能轻易答对,可是这个实验中,同谋者异口同声给出了一个荒唐的答案,此时作为实验真正的被试,还是有约40%的人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在群体中,我们受到来自群体的规范压力时,会不由自主地改变自己的看法 。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然而,让人难过的是,这种自己能够感知到的从众行为并不是最可怕的 。在这种从众模式中,我们只要有意识地坚持自己,便能够摆脱他人的“控制”.可是从众很多时候是不自觉的 。从众也来自于一种神秘而且不可捉摸的现象——心理暗示 。我们其实不断地受到他人的心理暗示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比如,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课讲得正起劲,突然他转过头往门口看了过去,此时在上课的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往门口看去,这便是我们受到了来自讲台上老师的暗示;当你在跟几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某个人突然打了一下哈欠,你会发现有另一个人不久后会随之也打哈欠,或者自己会有打哈欠的冲动,这些也是他人对自己的心理暗示引发了我们的从众行为 。书中提到了“变色龙效应”的相关实验,也是直接地印证了我们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他人行为等暗示,做出从众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