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三 )
无意识的从众行为也多出现在群体内部 。群体具有盲目性,群体中无意识的和盲目从众会导致群体疯狂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心理学电影——《浪潮》,它十分清楚地为我们展示了纳粹主义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能变得如魔鬼一般冷酷 。《浪潮》讲的是一个德国的大学里,某个教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专政而进行的一个实验,实验中他成立了一个虚拟组织,成员是所有课上的学生,自己是领导者 。()组织从一开始的涣散,到在他的热情和引导下,开始走向团结 。他们制定了名字、标志、组织网页等等象征组织身份的东西,之后组织内的人因为团结而自大、排外,在校内变成了类似于黑社会组织的存在 。逐渐的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疯狂状态,他们为自己的组织而自满,过分的毫无根据的自信让他们觉得所向披靡 。最终捅出了大篓子,不得不解散的时候,成员们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其实一开始组织里只是那位老师在引导,之后几个积极分子呼应,一开始的其他人只是跟从,到了后期组织内散发的相互影响的从众行为,导致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
高考在即,很多学校都有撕书撕试卷的,前两天看见新闻还有老师因为阻止学生撕书而被围殴 。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内部的某种情绪泛滥影响到其他人,最终传染到整个群体,而这个群体中大部分人并没有这样的愿望或者诉求,只是被暗示影响,无意识地从众 。群体冲突很多时候,其实就是这么盲目而且疯狂 。
从众行为其实随时随地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从《社会心理学》中,我看到了警示的红线,提醒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避免被他人的暗示带入歧途,同时也要适当地坚持自我,不能轻易地屈服 。当然,从众行为的文化特征也很浓厚,作为东方人,我们更多是带有场依存的特征,比较容易服从群体 。我曾追求过做一个场独立的人,但是在这样的生长文化背景下显得太艰难,而且并不是场独立便比场依存坏,关键是自己保持清醒,要拿捏有度罢了 。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也许没有太直接明了地阐释这个观点,但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启示我们要避免基本归因错误——即对他人的行为解读为其自身的性格特征而忽略了环境带来的影响 。这个角度是我乐意接受并且贯彻在生活中的 。仔细观察就发现身边的人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在看见事情的第一时间下判定,尽管我们了解世界总带着一定的图式,但是这种太快下结论的作风往往会让我们误解他人或者对事情产生错误的看法,毕竟每一件事,每一个行为,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复杂而多面的,我们要尽可能了解全貌才能离事实更近;二是会容易产生偏见,将某些人的行为思想归结为其自身“有问题”,而忽略了背后的复杂性,因为产生了偏见我们会进一步盲目地去忽略甚至抵触其做得好的地方 。只有避免了基本归因错误,从更高的思维角度去看,我们才更能包容和理解他人,不去对他人的行为和思想一味地苛责,而是怀着包容和接纳的心去体谅他人 。我想这更值得我去吸收,为我所用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