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活着读后感( 四 )


《活着》是余华1993年的作品 , 使他一举成名 , 随后 , 他又写出了《许三观卖血记》等多部优秀作品 。被翻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 , 还获得许多国际大奖 。
《活着》是受美国民歌《老黑奴》的启发 , 讲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农民 , 他曾经是地主家的少爷 , 但因为赌博 , 输掉了全部家产 , 然后 , 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 , 家庭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 , 艰难坎坷 , 一个个亲人先后离他而去 , 最后 , 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着他 。作者通过一个人自述自己苦难的一生 , 反映出人活着的艰辛与无奈 , 也反映出一种面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 。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在世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 , 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 , 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 。"既然脏水都可以洗身 , 那苦难又何尝不是生命的源泉 。正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强调的 , 正是外部环境的挑战 , 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
读这样一本书 , 经常会被书中的人物所感染 , 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 , 每次放下书 , 都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慨 , 同时 , 也会感觉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我想 , 古希腊人之所以创造了"悲剧"的形式 , 也许正是让人通过体验故事中人物的苦难 , 来释放人内心中压抑的伤感 , 并对现实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和热爱 。
回想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 , 也都是如此 , 它们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入点 , 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生的坎坷 。它们不只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一次次洗礼 , 更让我们对身边的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 甚至对人生有了一种更豁达的宽容与同情 。
我今天能再次阅读这些伟大的作品 , 其实要感谢我儿子 , 要不是因为教育他 , 我是不会读这些书的 , 也不会主动去找来那么多古典作品来试读 。反思起来 , 为儿子而读书确实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力 , 我也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 , 获得了许多意外的收获 。
在陪儿子读书的过程中 , 我在不断地观察他的成长 , 看到他每个阶段的变化 , 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联想起自己当年的一些类似经历 。年轻时一些古怪的行为和冲动 , 现在看来 , 就是上帝在不同时期 , 打开了我们身上不同的开关 , 我们自己甚至都不清楚为什么 。但是多年以后 , 当我们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为 , 听他们讲他身边同学的一些怪异事件时 , 我们好象突然明白了 , 理解了 , 宽容了 , 淡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