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三 )


在极度动荡恐慌中 , 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气味、阳光、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 。这让我感叹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
汪曾祺经历过人生的大波大浪 。文革中 , 汪曾祺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 , 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 , 画完一个整薯 , 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 , 画完了 , “薯块就再无用处 , 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 , 烤烤 , 吃掉 。我敢说 , 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 , 全国盖无二人 。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 , 不事雕琢 , 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 , 即使身处逆境 , 也心境释然 。正因为有这份超然 , 他的所作所为便不难理解了 。他是唯一敢于在江青面前翘着二郎腿、抽烟的人 。其中脍炙人口的“人一走 , 茶便凉 。”便出自汪曾祺之手 。汪曾祺渊博多识 ,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我对于汪曾祺的了解 , 始于读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 , 其中:“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 , 和他们的未来 , 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 , 而且 , 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 , 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这话让我深受触动 , 父子之间能做到这样少见 。这让我对汪曾祺的文章有了兴趣 , 于是到书店去搜寻 , 遗憾而归 。只好在网上断断续续的看 。学校读书协会买了一批书 , 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 , 书拿到手中 , 如获珍宝 , 细读之后 , 忍不住想写感想 。没有想到 , 动手写时 , 却顿顿卡卡总是词不达意 , 意犹未尽 。看到极美的风景时 , 我们总是会感叹词汇的缺乏 , 似乎任何词语也表达不出此时的美 。读到一本好书 , 也是这样的感受:任何评价都是多余的 , 任何词语都不能精确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
微尘见世界 , 我只能这样说 。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三)
我本是很少读散文的 。许是初中时印象过于深刻 , 在我的认知中 , 散文多半是艰涩难懂的:它不像小说那样 , 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条明晰的主线层层展开 , 随着故事的推进 , 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 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 , 一点一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绪 , 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 , 而这恰恰是我所不善长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