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三 )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 , 粗略的翻翻 , 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 。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 , 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 。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 , 直到老师说下周一律收齐 。为了届时的作业 , 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了起来 。
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废寝忘食的细细去读 , 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 , 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 , 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 , 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 。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 , 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 。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 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 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 是散文作家 , 是新派的画家 , 是伟大的书法家 , 是工程师 , 是假道学的反对派 , 是瑜伽术的修炼者 , 是佛教徒 , 是士大夫 , 是皇帝的秘书 , 是饮酒成癖者 , 是心肠慈悲的法官 , 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 , 是月下的漫步者 , 是诗人 , 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 , 立志读尽天下书”这是苏轼用来自勉的诗句 , 有这样的诗句作铺垫 , 但在我们领教了苏轼的天才和博学后 , 还是免不了的惊讶 , 随即就是无法言喻的崇拜 。官场上的苏轼仍是一个智者 , 但却不是一个胜者 。在那个党羽之争那个膨胀的年代 , 两党之争 , 受益的是真理 , 受害的是他本人 。()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圆滑 , 多的是冲动和嫉恶如仇的正直 , 当然 , 为了这种正直 , 即使有皇帝的信任 , 也没有使他逃过一些牢狱之灾 。对于这些所谓“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 , 在于他这样一个乐天派而言总是嗤之以鼻“如蝇在食 , 吐之乃已” , 而然在他不知吃过多少苍蝇之后 , 依旧我行我素 , 这样的性格除了让他自己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之外 , 也不免让人察觉他的可爱 。苏轼是幸运的 , 有一个信任他的皇帝 , 明辨是非 , 处处帮助他的皇太后 。这种幸运或许也是他晚年悲凉不幸命运的导火线 。苏轼的晚年是寂寞的 , “夜凉吹笛干山月 , 路暗迷人白种花 。棋罢不知人横世 。……”即使这样 , 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 他懂得知足常乐 , 他是满足的 。而喜欢他的却为他暗暗不平 , 为官清廉 , 为百姓谋福谋利 , 到晚年 , 出一身本事外 , 烙得一贫如洗 。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上天的一种公平 。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 , 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 。别人耗尽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苏东坡 , 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