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 , 时白居易四十五岁 , 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 , 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 , 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 , 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 , 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 , 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 , 坚决主张讨贼 , 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 , 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 , 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 , 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 , 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 , 听起来也像是不错 , 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 , 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 , 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 , 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 , 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 , 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 , 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 , 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 , 与她同病相怜 , 写人写己 , 哭己哭人 , 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 , 全部融和为一体 , 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 , 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 , 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 。左迁:指降职、贬官 。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 , 在今九江市西 。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 , 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 , 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 , 非一般地方所有 。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 。命酒:派人整备酒宴 。悯然 , 伤心的样子 。恬然:安乐的样子 。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 。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 , 每天都很快乐 , 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 , 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 。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 , 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 。长句:指七言古诗 。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 ,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 , 为第一段 , 写琵琶女的出场 。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 , 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 , 是浔阳江头 。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 , 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 , 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 , 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 , 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 , 一同下马来到船上 。“醉不成欢惨将别 , 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 , 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 , 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 , 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 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 , 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 , 是来自船上 , 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 , 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 , 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 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 。由于这时是夜间 , 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 , 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 , 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 , 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 。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 , 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 , 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 , 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 , 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 , 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 , 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 , 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