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 二 )


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 , 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名师点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 , 作者吴敬梓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 , 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 。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 , 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从作者所写的文章来看 , 说明作者已经对这部小说有了深刻的理解 , 从中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 , 就像作者在结尾写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 , 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

儒林外史读后感(二)
《儒林外史》所写主要是作者所处清初至清中叶“儒林”的生活 , 其所传人物 , 大都实有其人 , 换言之 , 《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 , 其次才是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 。
作为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 , 《儒林外史》首重“名流” , 中标“明贤” , 末述“四客” , 塑造了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 。内文借写杜少卿、庄绍光、虞博士是辞征辟的 , 虽为征君而辞爵自乐和因贫而任的贤着典型 , 加以迟衡山、武书、虞华轩等一班正人 , 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 。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 , 那就是在“世人一见了功名 , 便舍着性命去求他”的恶浊风俗之下 , 为天下所难为 , 保持一种如王冕那样不为物役 , 不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 , 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 特别是当世风如江河日下之际 , “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消磨尽” 。落得只有“市井中间 , 又出了几个奇人”而这四奇人“既不贪图人的富贵 , 又不伺候人的颜色 , 天不收 , 地不管 , 倒不快活 。”这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闭门种菜 , 偕佣保杂作”时心境的写照 , 也是全书于世风日下无可奈何之际“礼失而求野”的象征 , 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处”论人 , 却不以“文”和“出处”的形迹为重 , 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 , 也既是“德行”为首要标准 。由此可见 , 《儒林外史》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在是否科举 , 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贵” , 而是无论如何 , 总要讲求“文行出处” 。尤其“德行是要紧的” 。换而言之 , “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全书正真关注的中心 。前人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和“批评明朝举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书宗旨”等看法 , 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论 , 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 , 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 , 既“道行是要紧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