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 三 )
而这就容易使人误会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贵” , 其实不然 。《儒林外史》反对的 , 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 , 便舍着性命去求他” 。所以《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 , 不征辟 , 不做官 , 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 。它只是把“功名富贵”与“性命”相对比 , 把科举做官等“荣身之路”于“文行出处”相对比 。强调“性命”即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 主张把讲求“文行出处” , 尤其是“德行” , 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 , 时行时止 , 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 , 成为“没品行”的人 。作者也深知这是社会心理养成即人的教育问题 , 责任首在朝廷;又以为求治之道 , 首在复兴“礼乐” 。而无奈自己力薄无法改变 , 只好借写书聊表慰藉 。
儒林外史读后感(三)
文/毛雨阳
今天 , 我看了《儒林外史》这本书 , 我的感触非常深 。
《儒林外史》被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 , 合为帖子 , 虽非巨幅 , 而时见珍异 。”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 作者吴敬梓 , 它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
这本书主要写几百年前的事 。一批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学子 。()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 , 为了金钱 , 为了财富 , 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 , 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 , 就是为了要考取功名;还有一些贪官污吏 , 为了搜刮民脂 , 不惜牺牲百姓 , 还高谈什么“三年清知府 , 十万百花银”……不过这本书里也介绍了在功利面前心如止水的一些人 。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 , 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 , 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 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 , 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 ,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 , 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 , 出色的讽刺手法 , 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当时 , 由于时代的局限 , 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 , 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 , 宣扬古礼古乐 , 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 , 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
推荐阅读
- 祝福语|好朋友送生日礼物祝福语
- 祝福语|邀请朋友参加生日聚会的短信
- 祝福语|周岁生日快乐祝福短信
- 祝福语|除夕辞旧迎新微信祝福语
- 祝福语|2022结婚纪念日经典短句祝福语
- 工作计划|物业安保工作计划表怎么写
- 工作计划|2022年园务工作计划怎么写
- 工作计划|电话客服工作计划怎么写范文
- 工作计划|员工培训工作计划范文怎么写
- 工作计划|高中团委工作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