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 三 )
至于“一腔俗血”一段 , 则是王朔对艺术的审视态度 。与其他段落相比 , 该段更像是王朔与冯小刚对自身的调侃 , 或多或少地缺少大众根基 。作为艺术工作者存在的王朔与冯小刚 , 经历过从俗到雅再到俗的过程 , 俗虽被批评 , 但却可以大把换来世俗名利 , 雅虽然被唱高调 , 但却只能束之高阁、百无一用 。《私人订制》以讲故事的方式 , 看似嘲弄雅俗 , 实则透露从艺者的迷茫 。
乃至宋丹丹穷人“有钱”一段 , 正式步入对人生金钱的思考 。以有钱人的一天为蓝本 , 却最后辅之以一句 , “那些有几千亿的人 , 每天一睁眼 , 想的 , 不是必须花出去一千多万 , 而是又要还银行一千多万” 。这是对整个商业运作形态的思考 , 这种思考方式 , 显然有悲观情绪在里边 。青年热衷讽刺有钱人 , 而王朔却最终关怀起有钱人的生命状态来 , 也只有中来年人的精神状态 , 可以实现这种普遍的关怀 。
影片最终以“道歉”结尾 , 很多观众反应此为环保宣传片 , 动员大家爱护环境 。实则不然 。当冯小刚画外音问葛优有一千万、一个亿、十个亿是否愿意捐献给需要的人时 , 葛优说愿意 , 当问有一辆车是否愿意捐献的时候 , 葛优说不愿意 。我们或许认为 , 这是对网络段子的照搬 。但从根本上来说 , 这个桥段 , 颠覆了前边的全部道歉——我们善于用不痛不痒的道歉来彰显自身的高尚 , 一旦关乎本人利益 , 便畏而不前 。
葛优与冯小刚最后的问答桥段 , 甚至是对编剧王朔的瓦解颠覆 。王朔以剧本形式鸟瞰权利、艺术、金钱 , 看似高深 , 实则只是因为事不关己 , 才能保持“愿意捐款”一样的道德高尚 , 一旦关乎个人 , 王朔也只能是凡人王朔 。瓦解自己 , 正是一种成熟的苍老 。
自然 , 冯小刚拍摄这样一部电影 , 在技法上 , 显然离《一九四二》甚远 。毫不客气地说 , 冯小刚只是给王朔的段子打工的 。但是 , 我们不能忽视 , 王朔段子 , 以爆笑人生的态度 , 透露苍凉 , 进而刺痛现实 。
电影观后感(三)
——《双雄》观后感
文/言小夫
不可否认很多华语片都曾借鉴外国大片的精华 , 尤其是欧美大片往往是很多华语片取经的对象 , 这源自于好莱坞大片确实在制作水准和故事构架上独树一帜精益求精 。然而殊不知当华语片越来越强大的发展过程中 , 很多优秀的华语片也成为欧美片学习借鉴的榜样之作 , 这标志着华语片已经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水准 , 且在世界影坛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