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三 )


三“识”刘波,是在大夏书系《教师月刊》的群里 。这个群也是在阅读刘波的着作后,我主动寻找并且加入的 。他的发言不多,()但每有新书推介的时候,总有他活跃的身影 。在前不久得知他有新书要推出的时候,我主动地向他发起了第一次的直接交流 。当我壮着胆子向他要一本签名的新书时,没想到他竟然非常愉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并且主动向我要了号码,并说新书到了会第一时间给我邮寄过来 。当我拿着这本恬静又充满了绿色生命气息的新书的时候,一种迫不及待想要阅读的心情油然而生 。相对于第一本着作来说,少了一份心路历程,多了一份心灵导航;少了一份青涩稚嫩,多了一份大气包容;少了一份激情洋溢,多了一份责任使命 。
这或许是一个转折,于刘波而言,将更加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更加专注于教师阅读力的提升、更加致力于教师阅读的推广 。于我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更加清晰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加坚定自己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实自己的发展路径 。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三)
在假期阅读了了《教师阅读力》这本书后 。我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从中受益颇多 。
此书讲述了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德树人”,而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标准”等都是昨天形成的 。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是文化的传承,阅读如此重要 。而阅读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被重视,当我们还在为阅读现状焦虑时,一场阅读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着,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
教师的阅读力低下导致的精神贫瘠是多么可怕,一个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他自身的成长,并且这种影响将源源不断影响学生 。教师像一束光,但能否真正让这一束光点燃另一束光呢?
其中提到教育素养应终生修炼,当认真阅读后,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也伴随着汗颜的感觉 。的确作为老师,是急需提升自身素养的,这包括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素养、语言素养 。学科素养,就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可能只熟悉本学科初中的教材,没有系统的研究教材 。但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仍需补很多的课 。在研究学生素养这一方面,我自认为在教学中最大的欠缺是缺少与学生沟通,虽然我们常说以“生”为本,但却忽略研究学生 。我想,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他们对什么有兴趣?他们怎样思考问题?他们怎样进行学习?他们对课本的内容的了解程度是多少?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着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这里的“已知”,应理解为不仅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其实如果单单只是让教师讲一节课太容易了,认真备课就行,不了解情况,上课的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 。因此学生可选择听讲,也可以选择不听讲,教师很辛苦,讲来讲去,而学生却做别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