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读后感( 二 )
作者让我们我们目睹了那个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却又让我们在最后邓指的三儿子放弃外面的世界回到农场时,恍然 。在那个时代的农场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龙混杂,有更多的无法面对?陆犯焉识也回去了,带着婉喻的骨灰 。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种幸运 。
陆犯焉识读后感(二)
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历史较感兴趣,为它的繁荣昌盛华丽篇章所折服的同时,也为它的不堪回首的凄惨凌辱画面所羞耻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能反映出唐宋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的话,那么“八年抗日战争”则让中华大地饱受伤逝之苦 。但苦难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停,“三年的饥饿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让多少刚脱离惨境的中国人,再一次陷入绝望 。
而历来的作家对那个年代的描写也甚多 。有余华的《兄弟》,梁晓声的《年轮》等等,时代的悲剧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刻画,被永久地记录下来 。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也是其中的一部作品,所不同的是她是根据自己祖父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的 。
拿到书时,曾对题目也质疑过,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国历史数朝数代对犯人的一种通用称呼句式,带有压迫性和威逼意识,公堂上喊完“×犯××”这句话之后,随后而来的那句“你认罪吗”?那么显而易见,他祖父的真名叫陆焉识 。这是严歌苓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 。作品反映出的是整个家族在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兴衰荣辱,人物的命运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铺展开来,酸甜苦辣、生离死别 。她的笔触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 。事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 。作品采用了双线手法,一条线写陆焉识的西北大荒漠农场上的牢底生活;另一条线则写他年轻时留洋求学、回国任教等情况,最后回归一线释放出狱与家人团聚的现在进行时 。
作品中最令我扼腕痛惜的是和平年代对人才的摧残 。对战争,我们无力感慨,因为那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但对于这种无稽的阶级斗争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才真正要义愤填膺,严厉谴责的 。陆焉识,会多国语言,专心做学问的才子,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打成“反革命” 。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 。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 。毕生的所学,出口成章的大学教授淹没在严苛的政治下,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然而他只是其一,那个年代我们所谓曾见到的其他教授、学者也可能因为某些可笑的因由,被扣上“反革命”的大头衔,()从此沦落为阶下囚,生命和尊严被践踏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夭折在牢狱中的大有人在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