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课堂读后感( 三 )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明白做为一名教师的,内心深处必须得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必须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因为,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
魅力课堂读后感(二)
文/汪竹君
寒假读《魅力课堂》一书,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把握教学形式一辑中“好问题驱动教学”一章,因为这是作为新教师的我在课堂上实际遇到的问题 。
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在备课时往往笼统地写:讨论什么什么问题,但却甚少思考如何表述这个问题 。比如在上木材这一课时,我想让同学们交流木制家具的优点,于是我直接问他们:木制家具有什么优点?孩子们倒也是动了一番脑筋思考并说出了木材的一些特点,但却没有孩子提及易加工这个优点 。绕了半天,只能由我说出 。课后我反复思考,若想让孩子们想到易加工这一点,我不妨带一些精美的木制雕像,将他们与普通的铁片作比较,孩子们可能更容易理解 。
或许这就是《魅力课堂》一书中说的将问题置于现象之中 。书中说“各种现象一旦进入我们的视野,就会成为思考的对象,这也是人类认知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基本过程 。教师的任务是有选择地、高质量地向学生呈现各种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 。”自然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源于生活,要向一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事物问为什么?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凭空抛出这些个问题,最好能将现象重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现象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
这又让我联想到在上“橡胶”一课时,我们请学生说说橡胶的特点 。但如果光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但如果给他们呈现一些橡胶制品,比如橡胶手套、各种球类、有橡胶包裹柄的老虎钳时孩子们马上就会豁然开朗,联想到橡胶有防水、耐磨、有弹性、是绝缘体等特点 。
在赵希斌老师的书中我也了解到一些提问的误区 。基本都是新老师容易犯的错误 。比如为了提问而提问,学生被当作道具 。很多时候,为了课堂效果,老师们总爱提一些学生早已知道且没有意义的问题 。“老师根本不在意学生回答什么,学生及其思考被当作道具,而且在后续的教学中根本也用不到 。”这样的问题大可被删去 。又有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不知所措或不为所动的现象 。赵老师也为我们分析了原因 。概括地讲有三个原因,一是问题不知所云,二是问题链条太长,三是问题太琐碎 。我想,作为教师,首先一定要把问题讲明,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 。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反复琢磨提问方式及内容,设身处地以学生的角度思考 。其次,在提出多个相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点题” 。也许教师的备课应该也如作文一般,抓住中心思想,给学生设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时不时地点一下整堂课的主要内容,既要利用问题锻炼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又要注意将他们拉回课堂的关键点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