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读后感( 三 )
缀文而情动 , 情动而辞发 。彭学明先生笔下的“娘” , 是中国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平凡的“娘”中的一个 。她血肉丰满 , 自然真实 , 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我”的“娘” , 身处逆境 , 四次改嫁 , 为了儿女 , 与人斗 , 与天斗 , 与地斗 , 与命运斗 , 绝不低头 。儿女是她生活的全部 , 她将一个大写的“爱” , 伴随至她生命之花的凋谢 。
【娘读后感】“我”与“娘”相依为命 。生活的窘迫 , 命运的坎坷 , 现实的残酷 , 社会的风雨 , 让一个本来平淡无奇的“娘” , 变得高大、伟岸起来 。形象的显现 , 力求在超出经验的范围 , 以企求达到理性概念的形象表现 , 从而赋予这个概念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外貌 , 展现在读者面前 。生活的无奈 , 曾经让“我”对“娘”有过误解 , 甚至恨 。作者用笔 , 通过细腻的描写 , 把那些散落的爱 , 一点一滴还归 , 忏悔的追忆 , 让人性与真爱在字里行间激荡 。
在那个物质与精神都极度贫乏的年代 , 没有信仰、没有各种花色的精神寄托 , 于是母与子的空间被单一的爱填得满满的 , 母子之间没有了距离 , 没有距离就没有了相互的尊重 , 母子之情便没有了美感 。身处被爱填的满满的空间里母子几乎合体 , 但终究是两个人 , 于是合体给双方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与纠结 , 爱变得扭曲了 。
中国家庭在我看来始终没有处理好空间问题 , 孩子小的时候 , 家长高高在上 , 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 尽管这些家长表现出来的是为孩子做牛做马甚至奉献一切;等孩子长大 , 成了新一波的家长 , 骨髓里的家长制在孩子的孩子身上得以延续实施 , 甚至扩展实施到已衰老的母亲身上 。所以《娘》中 , 作者去古丈读书之前是孩子 , 娘是家长;离开家去古丈读书之后便逐渐成了家长 , 娘成了孩子 , 尤其在娘年老多病时 , 便彻底地成了作者的孩子 , 娘此时受到的待遇如同作者儿时在被母亲解救之后 , 又被母亲痛打一顿——作者不论母亲的感受 , 将她接到城里就如同母亲当年不论作者的感受打散压在作者身上的孩子:作者以为将娘接到身边便是对娘的一种解救;接到城里作者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规范娘的行为如同娘当年痛打作者 。
推荐阅读
- 祝福语|恭喜新娘结婚贺词经典祝福寄语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