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读后感( 四 )


爱为什么要如此扭曲地呈现出来?仅仅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不是 。在文中有这样一段叙事 , 同在一个屋檐下 , 离婚后的作者一家三口与继父一家之间从此便没有了离婚前的硝烟 。没有距离、没有尊重、过多的相互替代与干预才是让亲情变得混乱的原因 。尽管也许单看每一个细节是令人感动的 , 尽管文中处处可见由母爱所引发的人性的坚忍 , 但忏悔最终仍不可避免 。
如果我是作者 , 我不会像作者那样期盼娘来世变成一只天堂鸟 , 我会给娘一个更大的空间 , 她最重要的孩子始终在这个空间里 , 但不会占太大的比例 。如何营造这个空间?靠一颗心 , 一颗没有过度自尊的强大的心 , 一颗真正懂得尊重自己的心 , 一颗也给自己留空间的心 。
作为我自己 , 也是孩子的母亲 , 读过《娘》后 , 更觉得作一个“真实妈妈”有多么的重要 , 孩子首先是一个社会人 , 而后才是妈妈的孩子 , 要给孩子平等 , 给孩子尊严 , 给孩子空间 。只有这样母子才能相互尊重地活着 , 平静和美才能成为彼此思念时的主调——而忏悔是无力的、懦弱的、无济于事的 。
汤姆 。琼斯曾经风趣地把作家比作饭馆的老板 。这个比喻十分形象与恰当 。作家的作品 , 就是他推出的菜肴 , 可口与否 , 只有受众品尝后才能得出答案 。读者通过审美意象 , 在思想上就增加了许多不可名状的东西 。作品中的人物就生动起来 , 语言就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字 , 而是与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不是吗?《娘》里 , 没有说教 , “娘”的概念转变成了审美意象 。生父的懦弱 , 继父的厉害 , 乡亲们的善良 , 世俗的冷酷 , 让“我”与“娘”之间 , 演绎出了一场情与爱的悲喜剧 。
作者用手术刀解剖自己 。懵懂的“我”的“小” , 伟大的“娘”的“大” , 在那一桩桩平凡不起眼的小事中显露出来 , 把作者心灵中不可言说的情感 , 形象地表现出来 , 让人感悟 , 读者在其阅读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 。作者在描写的具象化中使之达到了理性的高度 , 母爱的伟大 , 人性的光芒 , 在作者娓娓而谈中显得那么完美 。
文学不是其它 , 它是通过形象思维让形象说话 。作家不是摄影家 , 不是生活与自然的翻版 , 他通过对生活的加工、塑造、写实 , 表现一种美 。具体到《娘》 ,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美、道德美 。当人性和道德浸漫在金钱的铜臭中时 , 当作家一个个成为商贾们的座上宾时 , 当文坛充斥远离生活的喧嚣时 , 我们欣喜地读到彭学明先生的《娘》 , 不得不为他叫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