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聊斋志异读后感( 四 )



白话聊斋志异读后感(三)
小时候看到过电视剧《聊斋》,感觉很可怕,特别是刚开始有一个灯笼在黑夜中随风飘荡,配合着古怪的音乐,我总是把两耳紧紧塞住 。
上了大学,同学借本白话本的《聊斋志异》,感觉很有些意思,就多少看些,故事很曲折、离奇,但语言优美 。可惜没看完 。
终于,工作了以后,我在暑假之余能认认真真地把它读完,并写点自己的感受,与众人共享 。
《聊斋志异》相传是落第秀才蒲松龄写的 。他屡次科举都不中,后来在类似现代广场之类的地方提供席子和零食,让人讲述平生的奇事、怪事,慢慢地积累,写成了这本书 。
确实,书中多是奇事、怪事,但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人和鬼或者的狐的恩怨情愁 。对鬼,我们一直再思考,或相信,或反驳,或徘徊 。书中有很多鬼,有些鬼,特别是女鬼多以美色获取男性的阳气,如李小倩等 。这种鬼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受好人的指点转入正途,一种是被道士等捉拿 。受好人指点的多与好人结为夫妻,过起举案齐眉的日子,让人很羡慕 。有些鬼是讨债的 。有讨金钱债,有讨感情债 。书中的讲述的一个老翁欠别人的钱,对方死后又投生来讨债 。有讨债就有还债 。有的是人情债,有的还的是金钱债 。一个酒鬼死后,受到别人的友好款待,为报恩自己投生做了这个人的孩子 。人情债是最难还的,用这个偿还不失为不错的办法 。比人情债要容易还是是金钱债 。书中写了一个男子借别人一袋粮食,可惜不幸去世,转世变成恩人的马,卖了正好是一袋粮食的价值 。总之,世界是平衡的,你欠别人的终将还给别人,只是时间和方式的不同而已 。
其二:多讲因果报应 。如某人做了好事,他在遇到困难或者在科举中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如田七郎的故事 。这不但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也教育后人要多为善 。因果报应本是佛家教导俗人多为善,可见人们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有多重 。佛教从汉代传入我国,因其教义中多有忍耐、遵守等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有利工具 。是不是真的有,我不知道 。但多做善事,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自己的人生路会越来月宽 。
其三,多讲色 。食、色,人之本性也 。在基本的生存满足后,色就提到日程上来了 。在书中,男人都是好色的,只要是漂亮的,不管是人、鬼、狐等,就与之有性 。男人的得到色是用自己的才换取的才是正道的 。所以就有了“男才女貌”之说 。好色并不是不好,但要看怎么得到性 。这就如“君子爱财,取自有道”相类似 。有人在别人困难时为,就是落井下石,为道德所不齿;有人以自己的才华吸引异性的眼球,可谓高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