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读后感( 二 )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运用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学的多种艺术手法 , 创造出了一种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独特意境 。
川端康成读后感(二)
——《古都》读后感
安意如说过:“邂逅一首好词 , 如同在春之慕野 , 邂逅一个人 , 眼波流转 , 微笑蔓延 , 黯然心动”而我 , 选择了在这样的一个冬天与川端康成相遇 , 之所以选在冬天是因为冬天终究是比其他时令都安静些的 , 如果从物理学角度解释的话就是因为雪落在地上比较松软 , 中间有许多的空隙 , 声音一旦进入里面后 , 反射出来的很少 , 所以声音就小了 。也只有在这种安静的情况下 , 才能更好的去品味川端康成的文字 。
用什么词来形容川端康成的文字呢?说实话 , 我真的想不出 , 并不是说我的词汇太过贫乏而是因为他的文字中所包含的东西是远非一个词所能表达的 。在刚刚接触日本文学的时候 , 我选择从村上春树入手 , 因为他说过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 , 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可是村上的文字却有些华丽 , 远不如川端的文字来得悠远宁静 。
川端的文字是独一无二的 , 他没有三岛由纪夫的暴烈美 , 没有村上春树的华丽 。却只是用朴素而深切的语言一点点得侵入人的心灵 , 使人沉浸在那种泛着淡淡的忧伤情调的文字世界中 。
日本文学大师井上靖说过“川端康成的美的方式是非常复杂的 , 不是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 。川端康成完美的将西方的新潮文化与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相结合 , 形成了独特的川端康成文学之美 。1968年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为表彰川端“以敏锐的感受 , 高超的小说技巧 , 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称号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日本美学传统的基础上 , 那什么是日本是的美呢?如果你经常看日本电影 , 小说和日本画你就会发现日本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腻 。不论是井上靖还是三岛由纪夫还是川端康成 , 他们虽然是风格迥异的三位大师 , 可是文字中都不乏细腻的描写 。不论是动作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 细腻的描写永远是日本文学中不可少的 。
那么具体来讲什么是日本美呢?继承平安朝以后《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 , 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 。川端康成经常强调“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正如《古都》中的开篇“千重子时而在廊道上眺望 , 时而在树根旁仰视 , 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 , 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 , 这句话正体现了日本美的物哀精神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