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读后感( 四 )


故事就是从汤岛开始的 , 少年对在旅途中初次见面的舞女一见倾心 , 我几乎要说这是一个初恋故事了 。说“几乎”是因为:故事中的两人并无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 , 花前月下 , 乃至山盟海誓 。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 , 几滴清泪来诠释这若有似无的情愫 , 于是眼波流转之间 , 上演了一出青涩而忧郁的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
日本是个小岛国 , 因此日本人从骨子里充斥着淡淡的绝望的味道 , 东山魁夷如此 , 村上春树亦然 , 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 。他用浓郁的日本情调将这牵挂人心的初恋渲染得极具东方美感 , 那种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颓废 , 也让整篇文章充斥着《北国之春》的曲调 。
日本的乐曲常有反复音 , 仿佛无时无刻不预示着终结 , 估计舞女们弹唱的曲子也是如此 。全文没有一句炽热的言语 , 这才适合涉世未深的孩子的作为 。年仅十四岁的舞女在每一个低头、浅笑、行礼、羞怯间 , 流露着难以言喻的美好 , 甚至可以让人想象出她在飘落的八重樱花瓣中轻舞的丰姿 。
伊豆不同于东京 , 东京的繁华它没有;伊豆不同于奈良 , 奈良的睿智它没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 , 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 , 它所拥有的 , 大概只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吧?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 , 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种地方才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
最终 , 这个在一个合情合理的地点 , 恰恰时宜的季节发生的初恋故事还是有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平淡结尾:“我”终于还是回去了 , 在与舞女相识的整段日子里 , 两人始终没有捅破这层薄纸 , 不说也好 , 正如有句古话叫:“知君情深意也厚 , 忆人全在不言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