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三 )
当然 ,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 怎样抓住契机施教 。最好的办法和途径是教育对象能够自我教育 , 其次是同伴互助 , 再次是师长引导 , 在活动中实现教育目标 。
尽管《儿童心理学》一书谈得更多的是儿童的教育 , 其实有许多观点和策略也适合青少年 。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针对德育方面 , 其实教学方面也同样存在契机问题 。在每节课、每周教学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机问题要解决 。在听课时 , 常有这里的异议 。他或她怎么不这样说呢?要是那句话能够这样说多好 , 那样教学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样 , 效果会大不一样的 。()如此之类 , 遗憾多多 。排除其中个人风格的原因 , 其实这里有许多遗憾 , 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课人没有抓住教育良机的遗憾 。
那么 , 如何处理才能够避免或者少些遗憾呢?教师加强学习 , 多反思多实践 , 做有心人 , 在相互学习中不断积累教育智慧 , 提高专业化水平 , 是正确的道路 。学会创造良机 , 抓准契机施教 , 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这一直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 。
别让孩子错过受教育的良机 , 是责任 , 是使命 。我们要努力提高相关专业技能 , 不辞使命 , 加强自主实践研究十分重要 , 这是可以自己独立去做的一件事情 , 得来也比较实在 。加强教学反思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三)
今天 , 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 。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 , 除了生理准备 , 还有心理准备 , 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 常常不是为了学习 , 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 。例如 , 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 。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 , 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 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 。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 , 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 。例如 , 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 , 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 , 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 , 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 , 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 。在我以前的观念里 , 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 。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 , 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 , 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 。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 ,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 , 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 。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 , 而不是家庭结构 , 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 , 最持久的影响 。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 , 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 , 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 。从出生开始 , 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 。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 , 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 , 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 。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 , 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 。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 , 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 , 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 , 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