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读后感( 二 )
再看小人之儒,他们可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无人格操守 。他们的学问和人生是割裂的,人格是分裂的 。他们把学问当做猎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完全无视学问的价值属性 。他们就是孔子所批评的“今之学者为人”之徒 。虽然他们能言善辩,但孔子一针见血指出他们“巧言令色鲜矣仁” 。
当我们翻开《季氏将伐颛臾》时,我们自然会感到疑惑一连串的疑惑,文章开头说“季氏将伐颛臾”,这里用的是“伐”字,而接下来和孔子说的时候却用了“有事”这样一个中性词,“伐”代表的是堂堂正义之师,是吊民伐罪,何以弃此不用,反用模糊语言“有事呢”?冉有和子路一起去见孔子,何以从头到尾未见子路说话?这与子路平时性格不太符合,子路是一个好冲动却“当仁不让与师”的人 。孔子在批评时为何只针对“冉有”,并在冉有声称“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仍旧只批评冉有,这是否有失公平?
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必须回到事情的起初 。冉有和季路来见孔子告知孔子即将进行的重大军事行动,是出于礼节性的拜访以示对老师的尊重,()还是两位同学在此事件中意见相左,谁也无法说服谁,所以需要老师来定夺,一锤以定音?这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我们认为是第二种,即两位学生意见不一致 。孔子着《春秋》,常“以一字寓褒贬,让乱臣贼子惧”,作为孔门的资深弟子焉能不知“伐”与“有事”的区别?冉有深知子路的暴脾气,如果用“伐”字,恐怕孔子还没有说话,子路早就跳起来大叫我不同意了,所以冉有很有技巧的使用了“有事”这个中性词,让子路无话可说,也可让孔子误认为他们两人是同盟军 。但孔子是何等智慧的人,冉有的小伎俩岂可逃过孔子的如炬慧眼 。孔子直截了当的批评冉有而非他们两人 。孔子的三条无可辩驳意见,加上“何以伐为”的反诘,如泰山压顶,以雷霆万钧之势把冉有原有满满的信心打得无影无踪 。
面对孔子巨大的道德优势,颇富心计的冉有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正面进攻不行,那就实行迂回包抄的战术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门中不但老师对学生非常了解,从而因材施教,学生对老师也非常了解 。冉有深知孔子是最讲礼的人,因此不会直接批评统治者,所以冉有把季氏这面大旗扯起来,这样孔子就不好针对季氏说什么了,而冉有就可以借老师默许这个理由来压服子路,因为子路对老师最忠心,同时又可以推卸自己的责任,真可谓一举两得 。不得不说冉有心思的缜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应该说一般人,恐怕都会被冉有这样忽悠过去了,可孔子何等样人物,圣人岂可欺哉!孔子以一句“是谁之过与?”把冉有的如意算盘彻底打破了 。
推荐阅读
- 你不知道将来有多好读后感
-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 将相和读后感800字
- 杨家将读后感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读后感
- 将夜读后感
- 怒海潜将观后感
- 感恩母校的格言
- 教师人生格言大全老骥伏枥
- 阳光心态格言你将收获一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