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二 )


林格老师踏遍全国将近1000个县,走进了1200所学校,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考察过20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他从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高度剖析目前教育的困境,“摁着牛头吃草”、孩子厌学等等 。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未把孩子看做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 。孩子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很多家长和教师,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威,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无所不知,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往往疾言厉色 。
林格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感应 。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知识的传递,就会使心灵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 。我们的日常生活常常被种种情绪、思想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可能在品尝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校提出:“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打造幸福人生,提升生命质量”等的办学指导思想,且不评价办学目标提得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教育的目的要为孩子的生命质量服务,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生活、学习状态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 。身处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 。所以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多少 。
无论家长还是教师,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有不少教师和家长,与孩子分明日日相处,身体上的距离最近,心灵之间的距离却很远,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几年前,北京发生了一幕家庭惨剧 。夫妻俩都是一所着名大学的教授,家庭条件优越,但是,他们16岁的孩子却因为忍受不了家庭的压迫以及父母对他交往女朋友事情的强加干预,用菜刀残忍地把父母杀害了 。后来法官在法庭上问他真正的杀人动机,他说了一句话:“是因为我的父母到死之前,仍然不知道我需要什么 。”这句话,我想是对所有教育者说的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孩子的一种内在需要 。无数事实证明,只要让孩子感应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会让你太失望 。孩子是整个家庭中是重要的一员,家庭里的事情要适时与孩子交流,在不断地交流中更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欣赏 。
林格老师还指出: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 。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场所,同时也是孩子吸取知识的场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孩子在台下死记硬背 。上课更多的应该引发孩子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教给孩子探究知识的方法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情感受到重视,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不可抱着一颗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从自己身上流露出一种温暖平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