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艺术读后感

教师语言艺术读后感(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准确、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可见语言对于教师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我阅读了《教师的语言艺术》这本书 。这本书从精辟的理论和具体详实的事例向我们讲述了教师语言的艺术 。下面我具体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科学性、准确性 。语言的科学性指的是语言的准确、严密和精练 。这是对教师语言最基本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科学性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语言更准确、更精练 。
其次,我明白了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声情并茂,语调抑扬顿挫,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笑或怒,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凝重;时而如滔天骇浪,震憾人心;时而如流水小桥流水,娓娓动听 。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鼓励性 。教师语言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因此教师必须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上进 。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教育性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平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要讲究艺术:说服、疏导、鼓动、表扬、批评 。可以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和教育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 。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
教师语言应富有趣味性 。兴趣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 。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简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 。而只有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