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读后感( 二 )
语言准确、得体,在普通语境中似乎无关紧要,然而蔺相如当时所处的“语境”却极其特殊且复杂 。秦赵两国表面上看是友好国家,实际上是暗中相争,是化敌为友还是化友为敌可能只在一念之间 。此时的言辞必须精确到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然而,现实状况是蔺相如根本没有过多时间来反复考量,仔细斟酌,难度之大,由此可见 。司马迁正是通过这样的语言环境来刻画蔺相如的,使他的机智、勇敢与口才在这样一个特殊场合里融为一体,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
例如,当蔺相如看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立刻设法夺回璧,然后“持璧却立”与秦王据理力争 。相如先列举事实,用赵王送璧的虔诚反衬出秦王迎璧的无礼 。语言既准确又有力量 。慷慨陈词中,还不忘插入一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极大的满足了秦王的虚荣心 。使得秦王先是面对证据确凿的事实,而后又面对蔺相如刻意为之设定“大王”所应具备的行为要求,即使有怒也无法说出,甚至还得再三向相如道歉 。而当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蔺相如并不为其所动,反而要求秦国必须先举行隆重的迎璧仪式、方显诚意 。明知这是缓兵之计,但秦王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和氏璧在相如手中,而且蔺相如的要求从情理上看,乃是合情合理的;从措辞的语气上讲,也找不到任何破绽 。结果秦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在朝堂之上与和氏璧失之交臂!而当秦王终于“设九宾于廷”,蔺相如却又先发制人 。请注意,这里他运用了一个“自……以来……未尝有”的判断句式,指出秦国历代国君从不遵守诺言的历史事实 。这种特殊句式,往往带有强硬的、不容置疑的语气,表达的句意往往具有严密性、权威性,令对方无法反驳 。所以,秦王和他的大臣们均哑口无言,一时无计可施 。
蔺相如不仅善于运用语言,而且很有技巧,当初秦王用“十五城请易璧”之时,赵国是非常被动的,不得不派相如奉璧前去 。直到相如谎称璧有瑕,从秦王手中夺回和氏璧时,局面才有了专机;待到蔺相如坚持秦王须“设九宾礼于庭”的时候,局面实则已起了根本的变化,这回是秦王不得不听从蔺相如的安排;而完璧归赵之后,蔺相如则任凭处置,坦然相对,此刻被动的反而是秦王了 。
三、口舌第三功——渑池之会
渑池会上,赵王一开始就落入秦王设下的圈套,使本来就被动的局面陷入绝境 。危急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 。()他没有揭穿其中的阴谋,也不便阻止赵王,而是不动声色地恳请秦王“击缶”,理由是“以相娱乐” 。好一句“以相娱乐”,妙哉!绝矣!此言一出,局面马上改观 。进退两难的变成是秦王自己!虽然他恼羞成怒,但结果还是老老实实地“为一击缶” 。
推荐阅读
- 工作计划|部门个人工作计划如何写
- 祝福语|祝生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福语
- 祝福语|每日早安吉祥如意祝福语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读后感
- 热爱生活读后感
-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 清欢读后感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 廉颇蔺相如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