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决裂之谜:共获诺奖,却最终败给了现实利益( 三 )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 , 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中的革命 。 根据《李政道传》所写 , 这一发现是由李政道先找到突破口的 , 甚至于他们获奖的那篇文章也多是由李政道来主笔的 。 但是对于杨振宁来说 , 对于这一切并不表示认可 , 他始终坚信自己在这一研究中的贡献 , 甚至于在诺奖颁发之时 , 还要坚决走在李政道的前面 。
在写于1982年的《获诺贝尔奖的论文产生经过》一文后记里 , 杨振宁写道:
“我们的讨论集中在θ-τ之谜上面 。 在一个节骨眼上 , 我想到了 , 应该把产生过程的对称性同衰变过程分离开来 。 于是 , 如果人们假设宇称只在强作用中守恒 , 在弱作用中则不然 , 那么θ和τ是同一个粒子且自旋、宇称为0-(这一点是由强作用推断出的)的结论就不会遇到困难??李政道先是反对这种观点 。 我力图说服他 , ??后来他同意了我的意见 。 ”
也就是说杨振宁坚信获得诺奖的成绩是在他的影响下完成的 。
因此 , 两人在论文署名上的间隙以及这次诺贝尔奖理论的提出问题再次点燃 , 最终导致了两人的最终决裂 。
据杨振宁本人回忆到:“1962年4月18日 , 李政道和我在他的办公室有一次长谈 , 我们回顾了自1946年以来发生过的事情:我们早期的关系、50年代初期的关系、1956年造就那篇宇称论文的一些事情 , 以及后来的发展 。 我们发现除了少数几点 , 对所有关键的事件我们都有着相同的记忆 。 正如家庭中的冲突与和解一样 , 这是一个感情获得宣泄的历程 , 我们都感到一种解脱后的畅快 。 但是这个和解并没有维持下来 , 几个月后 , 我们就永远地分手了 。 ”
而李政道却提到是杨振宁本人提出两人暂不合作 , 并非是他所提出的那样 。
最终 , 两位极为优秀的物理天才因为现实的原因分道扬镳 , 两人的科学合作也走向了终点 。
结语科学本身的价值在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 但往往会因为各种现实的原因所羁绊 , 人是复杂的社会生物 , 可能真的没有什么无欲无求的人 。 杨、李决裂是科学史的一大损失 , 当然关于两者决裂的原因还可能有更多的因素 , 上述所说之时一些现实的原因 , 或许两人的不和早已体现在多个方面 。
关于杨、李决裂之因 , 各位有什么看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