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 更好地理解乙肝,科研人员发现,树鼩动物模型开发潜力


基因编辑 更好地理解乙肝,科研人员发现,树鼩动物模型开发潜力
文章图片

基因编辑 更好地理解乙肝,科研人员发现,树鼩动物模型开发潜力
文章图片

乙肝病毒(HBV)是导致LC或HCC的主要全球问题 , HBV的宿主范围非常有限 , 以前科学家只发现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可以被用作唯一的自然感染模型 。 然而 , 由于高昂费用以及伦理和动物福利问题 , 它在实验感染中的使用 , 也变得困难 。
更好地理解乙肝 , 科研人员发现 , 树鼩动物模型开发潜力
因此 , 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另一种HBV动物模型 , 例如 , 最近日本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Viruses》上介绍的容易受到乙肝病毒感染一种动物——树鼩(qú) 。 然而 , 随着深入研究发现 , 树鼩只能够短暂携带病毒 , 且感染率很低 , 但随着树鼩适应性HBV病毒的使用 , 树鼩模型中低感染率的限制因素 , 应该被科学界克服!
乙肝病毒在树鼩中可诱导发生HCC , 这与黄曲霉毒素 B1 暴露产生协同叠加效应 。 包括在日本科研人员小组在内 , 其中有几个小组一直致力于建立树鼩HBV感染模型 。 已针对急性与慢性HBV感染进行树鼩动物模型的建模工作 。
科研人员介绍 , 在此前研究中 , 观察到由于HBV基因型差异导致的复制效率不同 , 其中HBV-A2的传播高于HBV-C;然而 , 整体病毒滴度非常低 。 但是 , 不能排除动物的高遗传变异 , 对HBV基因型复制效率将带来影响 。 目前 , 全球已有八种HBV基因型A至H , 其特征是 , HBV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大于8% 。 在树鼩模型中 , 目前这些已知HBV基因型的特征还未完全阐明 。
来自:科学杂志Viruses , 树鼩已针对几种重要的人类病毒病原体进行建模 。在本研究中 , 科研人员观察到在所有HBV感染的树鼩动物模型中 , 慢性HBV感染后31周 , 干扰素 β (IFN-β) 被显着抑制 , 这表明慢性感染中干扰素反应受损 , 而在急性感染中 , IFN-β 反应是可变的 。
值得注意的是 , 最近科学界已有使用PTH鉴定了牛磺胆酸钠共转运多肽 (NTCP) , 即乙肝病毒的细胞进入受体 。 科学家发现 , 将树鼩原代肝细胞移植到嵌合小鼠中是有用的 , 并可以导致有效的HBV感染 。 根据上述发现和以往已公布研究进展 ,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抑制PTH中的HBV复制 。 因此 , HBV感染树鼩动物模型 , 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研究乙肝病毒的宝贵工具!
树鼩(Tupaia belangeri 或 Tupaia belangeri chinenesis)
它是一种松鼠状的非灵长类小型哺乳动物 , 属于树鼩科 , 根据以往研究介绍 , 对重要的人类病毒病原体敏感 , 包括肝炎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等 。 以上这些病毒 , 由于缺乏模拟人类疾病自然感染的经济、可行、合适的小动物模型 , 导致科研人员在研究这些病毒工程中 , 遇到相当难度 , 对这些病毒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
在最新一期的Viruses上 , 科研人员发表了研究结果 , 即树鼩动物模型 , 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重要人类病原体的感染和发病机制 , 突出了其用作人类病毒的可行感染模型的潜力!在医学界 , 树鼩主要指北方树鼩或中国树鼩 , 分为两个科 , 树鼩属于树鼩科和树鼩属 , 共计16种 。 尽管树鼩显示出作为动物模型潜力 , 但在评估实验结果时 , 应仔细考虑遗传不稳定性 。
树鼩的体重在50-270克之间 , 其广泛分布于东南亚 , 包括我国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 目前 , 树鼩已成为研究多个疾病领域的动物模型 , 包括近视、非酒精性脂肪肝、抑郁症等 。 值得注意的是 , 树鼩也被用于病毒感染 , 且它在人类病毒感染中的使用正在增加 。 所以 , 树鼩作为一种潜在的小动物模型 , 有助于加深对病毒发病机制和疾病的认识 。
小番健康结语:动物模型的开发 , 对于科研人员研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评估药物、疫苗的功效都至关重要!由于科学家发现 , 树鼩模型对几种重要人类病原体的易感性 , 树鼩模型在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也正在增加 , 目前 , 还没有哪一种动物模型 , 能够完美地替代人类感染模型 。
即便如此 , 科研人员通过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 可以很好地正确理解宿主反应和发病机制 , 同时 , 以动物模型实验获得的结果 , 可以转化为人类途径进行科学实验 。 因为伦理道德问题 , 黑猩猩模型在肝炎病毒(乙肝或丙肝)研究使用中受到限制 , 因此 , 科研人员通过综述 , 介绍可以开发树鼩模型来研究多种病毒 , 包括乙肝病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