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五:亚里士多德2


中国海洋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五:亚里士多德2


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五:亚里士多德22.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 物理学\" 即自然哲学 , 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事物为研究对象 , 又称\" 第二哲学\" 。 在他的著作《物理学》里 , 着重讨论了运动、时间和空间以及宇宙生成等问题 。
【中国海洋|《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五:亚里士多德2】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事物生成时提出过\" 潜能\" 和\" 现实\" 一对范畴并以此来说明运动 , 认为运动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 并明确指出\" 运动是永恒的\"(《古希腊罗马哲学》 , 第280 页) 。 他又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分为四类:本质的变化(产生或消灭)、性质的变化(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数量的变化、空间的变化 。 他认为 , 空间的变化是最主要的 , 也是最普遍的运动 。 它存在于任何其他运动形式中 。
亚里士多德肯定空间的存在 , 认为空间是一种界限 , 是围绕物体周边的界限 。 例如装有水的容器 , 空间就存在于容器内的水和容器之间 。 因此 , 没有不占据空间的物体 , 也没有无物体的虚空 。 宇宙内部所包含的许多物体都是由空间彼此分开 。 空间是有限的 , 因而宇宙也是有限的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运动和时间是不可分离的 。 他把时间看作运动先后的计量 , 说:\" 如果时间是运动的数目 , 或者本身就是一种运动 , 那么 , 如果永远有时间 , 运动也就必定是永恒的\" (《古希腊罗马哲学》 , 第279 页) 。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见解中 , 包涵有辩证的思想观点 。 然而 , 当他进一步探究运动根源时 , 却又陷入目的论 。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 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其目的的 , 例如植物的根扎在土地中朝下生长 , 为的是吸取养料;其枝条上长着叶子 , 为的是遮蔽果实 。 他甚至把整个自然界中有规律的运动现象都归结为合目的性的必然结果 。 亚里士多德既然认为运动是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 , 也就是形式的实现 , 而形式中本来就包含有目的因 , 因此 , 运动是有目的性的 。
亚里士多德在宇宙生成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 。 他认为 , 构成宇宙的质料有五种:土、水、气、火和以太 。 宇宙以月亮为界分上下两部分 。 按照其所谓物体运动\" 自然归宿\" 说 , 重物总是向下的 , 轻物则是上升的 。 所以月亮以下部分地界的物体由土、水、火、气四元素构成 , 作直线运动 。 而月亮以上的天体则由以太构成 , 这是一种最轻灵的元素 , 它的运动是最完美的圆周运动 。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以地球为圆心构成的圆状整体 。 地球是不动的 。 地球之外天体多等级多层次排列 , 环绕地球旋转 。 地球之外层是水层、其上是气层和火层 , 再上是行星天 , 行星天上是恒星等等、距地球愈近愈低级 , 愈远愈高级 。 每一层天体都以高于自己的天体为目的因和动力因 。 天外最高处的是神 。 神是不动的 , 它支配整个宇宙 , 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终目的和动因 。
3.灵魂学说与认识论亚里士多德有关灵魂的论说是与他的认识论紧密相联系的 。
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见解不同于以前的哲学家 , 他认为灵魂既非德谟克利特所说的精细原子 , 亦非柏拉图所说的独立于人体之外的不朽的东西 。 在《论灵魂》一书中 , 他指出:灵魂是一种实体 , 是\" 自然机体的最初的现实\", \" 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 。 可知 , 亚里士多德把生命看成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体 。 肉体是生命的质料 , 而灵魂则是生命的形式 。 灵魂和肉体的关系 , 尤如锋锐之于刀斧 , 视觉之于眼球 。 只有当肉体被赋予灵魂时 , 才有个体生命形式 。 亚里士多德上述观点 , 既看到生命体的精神内容 , 又重视其物质基础 。 然而 , 他把灵魂看成生命体的形式 , 也就包含有目的因和动力因 。 这样 , 灵魂就成了先于肉体并决定肉体的东西 。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机能高低有别 , 分为三个等级 , 营养灵魂、感觉灵魂、理性灵魂 。 植物只有低级的营养灵魂 , 即只有吸取养料的繁殖能力 。 高于植物一等的动物既有营养灵魂 , 还有感觉灵魂 。 人除了有这两种灵魂外 , 更独具理性灵魂 。 因此 , 人是最高贵的 , 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思想或理性思维机能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人的认识活动是依靠感觉灵魂和理性灵魂进行的 。
亚里士多德对感性认识相当重视 , 他认为 , \" 感觉机能是依赖于身体的\"(《古希腊罗马哲学》 , 第151 页) 。 灵魂的感觉机能不能离开人体的感觉 , 而且必须是在外物的刺激下 , 通过感官才能发生认识活动 , 产生感觉 。 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 使感觉现实化的对象是外在的\" 。 因此 , 感觉对象是在人之外的 , 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事物 。 列宁曾对亚里士多德这一思想矛盾给以充分肯定 , 称\"这就是唯物主义\" (《列宁全集》 , 第38卷 , 第318 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