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五:亚里士多德2( 二 )


亚里士多德又认为 , 外物通过感官所接受的只是其可感形式 , 事物的质料则被撇开 。 尤如用图章在蜡块上盖印 , 蜡块上只有图章的印痕 , 而不反映制造这枚图章的材料 。 因此 , 这种感觉又可称为印象 。 当外物消失后 , 这种感性印象仍留在人们的意识之中 , 由此而产生想像、记忆等感性认识 。 亚里士多德指出 , 感觉所能获得的只是对个别事物表象的认识 , 这种认识固然是重要的 , \" 但感官总不能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所以然\"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 第3 页) , 不能提供对有关事物本质的认识 。 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 必须依靠理性灵魂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理性灵魂只是潜在地具有认识能力 , 它只有在外部对象的作用下进行思维活动时 , 这种潜能才会转变为现实的知识 。 犹如一块可用来写字的白板 , 只有在上面书写时 , 板上才出现现实的文字 。 因此 , 亚里士多德说:\"灵魂的这个思维部分虽然不能感知 , 却必定能够接纳一个对象的形式 。 \"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 第150 页 。 )亚里士多德指出 , 理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表象 。 他说:\" 理智中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早先已在感觉中的 。 \" (同上书 , 第150 页 。 )没有感觉所提供的表象 , 理性灵魂无法思维 。 这就指出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 即理性思维正是以感觉所得到的表象为中介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 所以 , 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 , 是间接的 。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 对于认识的客观性没有怀疑\" (《列宁全集》第38卷 , 第416 页) 。 他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见解中 , 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素 , 较之以前哲学家有显著进步 。 但是 ,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理论中还存在矛盾之处 。 他把理性灵魂分为被动的和能动的两部分 。 被动理性灵魂的认识活动需要借助感性知觉 , 它随肉体死亡而消亡 。 能动理性灵魂则是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 , 它以自身为认识对象 , 即认识理性本身 。
这是因为\" 心灵本身是可以思维的 , 正完全象它的对象一样\", 它\" 不牵涉到质料的东西\", \" 思维者和被思维者是同一的\" (《古希腊罗马哲学》 , 第283-284页) 。 显然 ,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能动理性灵魂 , 是一种脱离物质的纯精神 。 他的灵魂说走到这一步 , 就与柏拉图殊途而同归了 。
4.伦理学伦理学是亚里斯多德\" 实践科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着重讨论的是有关幸福的问题 , 由此涉及对人类道德行为和社会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的论述 , 从而建立起一个幸福论伦理学说体系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幸福并非那些只能给人带来暂时满足的如金钱、荣誉、地位之类的东西 , 幸福应当是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 。 而一切事物都以求善为其最终目的 。 所以 , 人类的幸福就是\" 善\" 或\" 至善\" 。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所说的那种脱离人的行为的\" 善\" 的理念观点 , 他认为 , 作为人生活动最终目的的善是可以达到的 。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 善\" 是指人的自身完善 。 他从灵魂说的角度对此作了阐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 。 人的感官能力所产生的欲望和情感 , 都属非理性的 。 而理性则具有控制和调节欲望和情感的功能 。 道德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使非理性的欲望服从理性 , 这样人的行为便能达到完善 , 也就是从人的行为实践上体现出美德 , 即德性 。
亚里士多德提出实践美德的原则是\" 适中\" 。 他说:\"美德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 , 一种适中 , 就是说 , 一种相对我们而言的适中 。 它为一种合理的原则所规定 。 \"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 第156 页 。 )所谓\" 适中\" 就是行为保持适当、适度、不走极端 , 例如 , 对于鲁莽和怯懦来个极端来说 , 勇敢是适中的;对于傲慢和自卑两个极端来说 , 自尊是适中的 。 这种符合\" 合理原则所规定\" 的行为 , 就是理性控制之下的行为 , 是最好的 , 符合道德的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德性的原则是来自人们自身行为习惯 。 人们有选择自己行为的权力 。 他把\" 选择\" 解释为\" 一种具有欲望的理智 , 或者说是一种具有理智的欲望 。 \"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 , 第306 页 , 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 )这就是说选择时 , 应当是在以服从理智的前提下 , 使理智与欲望两者结合起来 。 因此 , 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心 , 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除实践美德外 , 还有一种理想的美德 。 理智的美德乃是出自\" 理性的沉思活动\" (《古希腊罗马哲学》 , 第327 页) 。 这里所说的理性是那种与感觉无关的纯粹理性 , 所谓\" 沉思\" 指的是对真理的思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