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 临床案例: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治疗脊髓损伤的五大机制


神经元 临床案例: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治疗脊髓损伤的五大机制
文章图片

神经元 临床案例: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治疗脊髓损伤的五大机制
文章图片

脊髓损伤是一种高度致残性疾病 , 一直被定义为一种不可治愈的损伤 。 脊髓损伤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巨大的痛苦 , 而高昂的治疗费用以及严重的后遗症 , 已成为患病家庭主要负担 。
相关研究发现脊髓损伤的年发病率为23.7例 /100万 , 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 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跌倒和交通事故 。
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2个阶段 , 继发性损伤较原发性损伤更为持久且不断进展 。
目前治疗SCI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治疗 , 但都只是对症治疗 。
近年来 , 发现干细胞移植理论认为干细胞不仅可以自我复制 , 而且是具有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潜能的细胞 。 应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 可生成各种组织细胞 , 特别是特定的神经干细胞 , 这样就有可能修复受损的脊髓组织 , 恢复脊髓功能 。 目前已有一些早期临床试验证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 。
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首先在1989年被提出存在于小鼠的脑室下区 , 并在1992年首次从小鼠纹状体组织和脑室下区中分离出来 。 这些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在体外和体内产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 将其移植到受损脊髓后 , 神经干细胞能够产生成熟的神经表型并在一些sCI模型中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五大机制神经保护、免疫调节、轴突再生、神经元再生和髓鞘再生 , 神经保护作用和移植细胞分泌某些因子有关 。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显示 , 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产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 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 , 促进轴突再生 , 使神经纤维形成新的髓鞘 ,保持神经纤维功能的完整性 。 并且能分泌产生抗炎性因子 , 可抑制损伤病变微环境的炎性反应;神经干细胞通过各种途径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修复与再生 , 为患有脊髓损伤等难治性疾病的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 。
基础研究一些动物实验证明 , 来源于人类胎儿组织或者胚胎干细胞的神经干细胞可以提高sCI动物的功能障碍的恢复 。
研究者发现通过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序贯移植到SCI的大鼠体内 , 大鼠运动功能得到改善并且减少神经干细胞角质化的倾向 。
Ll通过使用sCI后手术期间移除的椎问盘来源的细胞产生的iPSC进行动物实验 。
研究显示椎问盘来源的细胞产生的iPSc表现出和人类胚胎干细胞相似的特征 , 并有效分化成神经前体细胞 , 具有在体外分化为成熟神经元的能力 , 而且移植到SCI后9d的大鼠受损脊髓后 , 结果显示后肢功能障碍显著改善 。
临床案例Shroff在2018年获得英国上议院再生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可 , 将神经干细胞通过静脉注射治疗5例下半身瘫痪或者四肢瘫痪的患者 , 患者都是慢性scI , 根据美国sCI协会损伤分级(AIs)的评分标准 , 接受治疗中有两人评分没有改变 , 一人是从A级提升到C级 , 两人是从A级提升到B级 。
在随访中 , 患者在没有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都没有出现畸胎瘤 。
这项研究表明胚胎多能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scI患者可能是能会出现内源基因表达改变 , 从而增加引起肿瘤的一个有效安全的方法 。
此后shroff将胚胎神经多能干细胞与物理疗法结合在一起治疗226例慢性sCI患者 , 其中有136例是下肢瘫痪 , 90例是四肢瘫痪 , 接受治疗的患者中A、B、C、D级各有153、32、36、5例 。
治疗后A级提升到B级占15.0% , A级提升到C级占37.3% ,B级提升到C级占40.6% , B级提升到D级占3.1% , C级提升到D级13.9% , D级提升到E级占60.0% 。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物理治疗辅助胚胎神经多能干细胞疗法促进SCI患者功能的整体改善 。
【神经元|临床案例: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治疗脊髓损伤的五大机制】总结:NSCs治疗脊髓损伤是一个新兴的领域 。 NSCs在脊髓损伤后作出激活、迁移及增殖分化等反应 , 其分化成的胶质 瘢痕可限制损伤进一步扩大 , 分化成的神经元具有重建脊髓传导束的潜力 。
相信随着科研工作者们不断在试验中克服困难 , 未来神经干细胞移植疗法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到SCI的临床治疗中 , 为不同SCI患者的康复提供有效的个性化治疗策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