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王立华覆灭记,枪决前哭着忏悔,民警:他不是真心( 二 )


而他人生的结局 , 其实在他童年时也就注定了 。
01、被霸凌的孩子
1978年 , 王立华出生在北京市一个普通的家庭 。
要说普通 , 其实也并不是 , 王立华的家境比很多普通人要殷实 。 他还有一个大自己五岁的姐姐 ,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好好长大 , 王立华或许会是个栋梁之才 。
可不幸的是 , 小时候的王立华 , 就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问题变得十分叛逆 。
王立华的父亲和母亲有着极其相反且极端的教育方式 。
王母只是一味溺爱王立华 , 对这个小儿子言听计从 , 而王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套 , 所以一言不合就对王立华拳脚相加 。
因此 , 王家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权力圈子”:王立华听他爸爸的 , 他爸爸听他妈妈的 , 他妈妈又听王立华的 。
家庭环境培养了王立华倔强的脾气 , 挨打的时候他从不服软 , 也不跟大人沟通解决问题 , 也从来不哭 , 只是往外跑 , 要么就干脆离家出走 。
王立华小时候身形瘦小 , 学校外又常常有很多小混混堵在门口要钱 。 性子倔强的王立华没少因为不给钱而挨揍 , 他也是被霸凌的孩子之一 。
不过对这些事 , 王立华对家里人只口不提 。
他把所有事都闷在自己心里 , 久而久之他有了自己的答案——如果不愿做待宰的小绵羊 , 就得当一只能号令其他绵羊的猎犬 。
机会很快来了 , 王立华从小不缺零花钱 , 当他买了小玩意和小零食分给周围小朋友的时候 , 他们就一直围着自己转 , 成了自己的“小跟班” 。
王立华喜欢上了这种感觉 , 他不喜欢和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一起玩 , 不喜欢被人指使 , 只醉心于命令别人的感觉 , 所以他身边围绕的都是比自己小的孩子 。
小小的虚荣心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满足 , 但日益增加的零食玩具需求与日渐减少的零花钱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 王立华只能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偷 。
在采访中 , 王立华承认 , 自己从9岁就开始偷钱 , 刷夜 , 不仅偷父母的钱 , 连老师的钱包也不放过 。
当偷成为了习惯 , 王立华发现自己已经改不了了 。
因为之前一系列不好的行为 , 学校里老师都叮嘱其他小朋友离王立华远点 , 课间同学们看他时也不敢正眼瞧 。
一回到家 , 王立华同样也被“严防死守” 。
九岁半的时候 , 王立华的家中已经不敢放钱 , 父母将钱都放在了单位 , 防贼一样防着他 。
王立华坦言 , 自己的母亲夏天穿裙子的时候 , 钱包都得时时刻刻用皮筋勒在胳膊上 , 就是怕他又偷 。
最严重的一次 , 为了拿出亲戚藏在自家橱柜的钱 , 王立华找斧子劈开了家具 。 因为偷钱 , 王立华不知道挨了多少父亲的毒打 , 父子关系也这样慢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
02、逼母离婚
12岁那年 , 王立华又一次偷钱被父亲逮住 。
这次又是一顿毒打 , 已经到了小学毕业年龄的王立华 , 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 但这次出走跟其他那种小孩子吓唬家里人的出走不太一样 。
这一次 , 王立华没再打算回家 。
找不到儿子 , 王母急坏了 , 她去了所有王立华能去的地方 , 全然没有儿子的下落 。
直到王立华出走后的第三天下午 , 她才在崇文区一条铁道旁的涵洞里 , 找到了乞丐一般的儿子 。
王母舐犊之情一下子涌上心头 , 叫王立华回家 , 王立华不去:“除非你跟我爸离婚 , 不然我死都不回去 , 我再也不想见他了 。 ”
王立华万万没想到 , 自己这句话 , 被母亲当真了 。
王母当晚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了王立华 , 然后扭头回家 。 过了一个多星期 , 再找到王立华的时候 , 她已经把婚离了 。
听到母亲离婚 , 王立华喜出望外 。
不仅因为自己的“权威”再次在母亲这里得到验证 , 更因为他觉得 , 以后再也不用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 可以信马由缰地为所欲为 。
可仅仅过了一年 , 王立华发现 , 家里已经没有钱让他折腾了 。
家里没钱 , 王立华就调转了目标 , 他偷邻居 , 偷亲戚 , 偷楼下小卖部 , 偷了钱就分发给小弟们 , 然后带头打架斗殴 。
仅仅13岁的王立华 , 就成了派出所的常客 , 采访中提到 , 最多的一天 , 王立华因打架、偷盗 , 连进五次派出所 。
但对一个未成年人 , 民警们也没有办法 , 除了口头的劝诫及教育 , 他们只能一次次将王立华放回家 。
这种无拘无束让王立华变本加厉 。
小学毕业后 , 因为没有初中接受一个小偷惯犯 , 王立华被母亲送到了工读学校 。 在这里 , 王立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