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黑洞 用科学的角度看《异星入境》,虽预见死亡,仍选择相爱
文章图片


关于语言与科学 , 何者应作为人类文明基石的辩论 , 曾短暂地出现在丹尼.维勒纳夫(Denis Villeneuve)的《异星入境》(Arrival)中:「语言是文明的基石 , 是凝聚一个民族的黏合剂 , 是冲突发生时的第一件武器 。 」
物理学家伊恩念出了语言学家路易丝所撰写的研究论文序言 , 「但这显然是错的 。 」伊恩随后反驳道:「文明的基石不是语言 , 而是科学 。 」
当伊恩接续说到自己与外星人交流的设想──诸如他们是否以光速旅行、他们从何而来、二进位制的信息交换 , 路易丝则是打断了伊恩:「在我们丢一堆数学问题给他们前 , 就先单纯地与他们说话吧 。 」
此后 , 两人并没有在共事中继续争论何者为人类的基础 , 但是当路易丝明白了外星人科斯特洛所意旨的「语言」等于「武器」时 , 无疑是推翻了科学的自信与傲慢 。
综观二十世纪下半叶 , 甚至可以回溯至二次大战甫结束的1945年 , 以上所发生的事件对人类而言并不陌生:世界大战的发生瓦解了人们对于理性、科学及实证主义的信心 , 并且认识到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有许多在本质上既非永恒也非必然 。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立足点来看待人类 。 结构主义以语言所建构的表意系统为依归 , 但是对于主张「去中心化」的后现代主义学者而言 , 中心是可以于一夕之间改变的 , 因此一切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 科学、语言皆是如此 。
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立足点 , 而仅只是偶然的、转瞬即逝的一粒宇宙尘埃 。
不同于以上的是 , 就存在主义心理学者罗洛·梅的观点而论 , 语言存在一种名为「意向性」的特质:
隐约中 , 我们感到愿望不仅是想得满足而已 。 而当我们认识到人类愿望中的意义面向──亦即愿望并非一种单纯的欲力时 , 这个主题(意向性)则开始得到清晰的呈现;我们在语言、艺术及其他象征中 , 看见此愿望的意义面向 。
意向性被定义为连接主客体之间的桥梁 , 并使得主体经验与外在世界得以跨越界线并产生连接 。 在《异星入境》中许多未来及语言之间关联性的暗示下 , 语言的意向性确实可以使语言成为人类的基础 。
因此 , 我们可以透过梅《爱与意志》对于爱、意志与意向性的阐释脉络来理解《异星入境》 。
意向性当我们认识某件事物时 , 意味着我们已经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 。 这表示在认识的过程中 , 我们被所认识之事物赋形 , 但就在此一认识行为中 , 我们的理解力亦同时赋予此认识对象以某种形式 。
由梅引用神学家阿奎纳对意向性的阐释 , 我们可以发现主体与客体──也就是我们与物/环绕我们的世界──之间 , 并非以对立的形式存在 , 而是互相形成的 。

推荐阅读